新闻动态

国民党中将起义,淮海战役转折,建国后竟当了农业部副部长

创作声明:本故事基于真实历史事件进行叙述,所有内容均来源于史实记载,如有表达的观点仅代表笔者个人理解,请理性阅读。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特此说明!谢谢!

1948年11月8日,徐州贾汪,国民党第3绝靖区副司令官何基沣率领23000官兵突然起义。

蒋介石刚刚给他颁发了"中正剑"这个最高荣誉,哪能想到这人竟然是共产党的卧底。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何基沣早在1939年就秘密加入了共产党,在国民党军队里潜伏了整整9年。

建国后,这个改变淮海战役走向的传奇将军,却心甘情愿当起了农业部副部长。

直到去世,连家人都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01 卢沟桥英雄的真面目

说起何基沣,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卢沟桥抗战。1937年7月7日那个晚上,正是他指挥部队打响了全面抗战第一枪。

这人当时在国民党军队里可是响当当的人物。河北藁城人,1898年生,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就跟着冯玉祥混。打仗有一套,脑子也活,很快就在西北军站稳了脚跟。

1933年长城抗战的时候,何基沣在喜峰口狠狠教训了日本鬼子一顿。那次他琢磨出日本人怕近战夜战,就半夜带着士兵手持大刀摸进敌营,把鬼子砍得满地找牙。这一仗打完,何基沣直接升了110旅旅长。

到了1937年,何基沣已经是驻守宛平一带的重要将领了。日本人在这里搞过好几次事情,都被他顶回去了。7月7日那个决定命运的夜晚,日军借口士兵失踪要搜查宛平城,何基沣断然拒绝,随后指挥部队开火反击。

这一枪打出去,全面抗战就开始了。何基沣也因此成了家喻户晓的抗日英雄。

可谁能想到,就是这么一个在国民党军中地位稳固的将领,心里却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想法。

抗战初期,何基沣升任179师师长,跟着部队沿津浦线一路血战。1937年11月,他在河北大名与日军死磕,最后因为敌强我弱,城破人败。大名失守那一刻,何基沣悲愤到极点,竟然拔枪想要自杀,要不是部下拼命抢救,这位抗日名将差点就完了。

在医院养伤的那段时间,何基沣开始琢磨一个问题:到底什么路子才能救中国?

他到处跑,桂军那边去过,川军也接触过,都没找到答案。正迷茫着呢,一个人出现了,彻底改变了何基沣的人生方向。

这个人叫李萨南,是西北军里的共产党地下党员。通过他,何基沣开始了解八路军,了解中国共产党那一套。越了解,何基沣越觉得这才是正道。

1938年春天,何基沣做了个在当时看来简直疯狂的决定——他要偷偷去延安。

02 延安秘密之行

1938年2月,何基沣悄悄赶到了延安。这次延安之行,把他的人生轨迹彻底改了。

在延安待了1个多月,何基沣见到了当时的中共领导人。这些会面让他大开眼界,对共产党的认识越来越深。离开延安前,何基沣写了份入党申请书。

1939年1月,经过组织考察,何基沣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秘密党员。从那时起,这个国民党军中的抗日名将就有了另一个身份——共产党员。

入党后的何基沣并没有暴露身份,而是按照组织安排,继续在国民党军队里工作。他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给新四军提供情报,帮助建立根据地,暗中做了不少有用的工作。

可这种双重身份也给何基沣带来了巨大风险。1940年,国民党内部有人叛变,把西北军中的一批共产党员给供了出来。何基沣也被怀疑,被蒋介石叫到重庆去"审查"。

这一"审查"就是1年零3个月。在重庆那段日子,何基沣顶着巨大压力,始终没有暴露真实身份。最后因为没有确凿证据,何基沣被放了。

更有意思的是,蒋介石不仅放了他,还让他当第77军军长。临走前,蒋介石还特地给了何基沣一把"中正剑",这可是国民党军人能得到的最高荣誉。

何基沣接过这把剑的时候,心里想的是:老蒋啊,你真是看走眼了。

从1939年到1948年,整整9年时间,何基沣以国民党军高级将领的身份,暗中为共产党做事。他演得太成功了,以至于蒋介石从来没怀疑过这个拿"中正剑"的将军,竟然是共产党的人。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关键阶段。何基沣此时是国民党第3绝靖区副司令官,驻守徐州一带。按照国民党的安排,他要负责守住运河一线,挡住解放军南进。

可何基沣心里明白,决定性时刻就要到了。他早就和另一个秘密党员张克侠联系上了,两人开始为一个更大的行动做准备。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正式打响。解放军的目标很明确:要快速切断黄百韬兵团与徐州的联系,把它分割包围。可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突破国民党在运河一线的防务。

这条防线正好在何基沣和张克侠的防区内。两人都清楚,他们潜伏多年,就是为了在这个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11月7日晚上,何基沣收到了华东野战军的最后联络信号。一切准备就绪,只等下令行动。

那天夜里,何基沣在指挥所里来回走动。窗外隐约传来远处的炮声,淮海大战已经开始了。很快,他就要做出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

第二天,也就是11月8日下午,一切都按计划进行。当华东野战军发出最终指令时,何基沣知道,等了这么多年的时刻终于来了。

晚上,就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刚开始的时候,何基沣和张克侠同时行动了。

04 贾汪起义震动全军

1948年11月8日晚上,何基沣和张克侠的起义规模大得超出所有人想象。

何基沣率领第77军,张克侠率领第59军,加上军部和直属部队,总共23000多人全部举起起义旗帜。地点选在贾汪地区,这里正好卡在台儿庄到微山湖的运河防线上。

何基沣他们这一起义,等于在国民党防线上撕开了个大窟窿。华东野战军早就等着这一刻。起义刚开始,解放军北线第7纵队、第10纵队、第13纵队立即穿过他们让出的防区,直插徐州以东,成功切断了黄百韬兵团的退路。

这招太狠了。黄百韬兵团本来想往西撤到徐州,结果发现退路被断,只能被解放军包围在碾庄地区。最后,黄百韬兵团全军覆没,黄百韬本人也死在战斗中。

消息传到中央,高层非常重视。12月10日,专门向何基沣、张克侠发出贺电,祝贺起义成功。贺电里有句话特别到位:"你们在最关键的时刻,发挥了最关键的作用。"

确实如此。何基沣和张克侠的起义,不仅为淮海战役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更重要的是展现了共产党在国民党内部多年经营的成果。

起义后,何基沣被任命为人民解放军第34军军长,率部参加渡江战役,一直打到南京城下,见证了国民党政权最终垮台。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这个传奇将军却做了个让很多人意外的选择。

05 农业部副部长的平凡路

建国后,何基沣主动脱下军装,转业到地方工作。他先后当了华北行政委员会委员兼水利局局长、水利部副部长、农业部副部长。

这个选择让不少人不理解。按说以何基沣的资历和功劳,完全可以在军队继续发展,或者到地方担任更重要职务。可他偏偏选择了这条看起来很普通的路。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何基沣对自己过去的事守口如瓶。有次周总理专门找他谈话,说了句话:"基沣同志,过去的事,就让它作为党的秘密吧。"

从那以后,何基沣严格按照周总理指示,从来不跟任何人说自己1939年就入党的事。连家人都不知道,这个看起来普通的农业部副部长,竟然是个党龄10年的老党员,更是在解放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传奇人物。

在农业部工作那些年,何基沣兢兢业业,为新中国农业建设默默奉献。他经常下农村,了解农民疾苦,为制定农业政策提供第一手材料。这种踏实作风,赢得了同事们尊敬。

1955年,何基沣获得一级解放勋章,这是对他在解放战争中贡献的肯定。可即使在这种场合,何基沣也从不炫耀过去,总是低调说自己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

1980年1月20日,何基沣在北京病逝,享年82岁。临终前,他留下特殊遗嘱:把骨灰一半洒在卢沟桥畔,一半洒在当年起义的淮海战场上。

直到何基沣去世后,家人才从组织那里得知,这个平凡老人竟然有着如此传奇经历。从1939年秘密入党,到1948年贾汪起义,再到建国后默默奉献,何基沣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深藏功与名"。

何基沣的选择其实一点不奇怪。对真正的共产党员来说,党的事业比个人名利重要得多。他宁愿当普通的农业部副部长,也不愿因为过去功劳给党的工作带来麻烦。

这就是何基沣,在关键时刻改变战局走向的传奇人物,将秘密守护一生的普通党员。建国后当农业部副部长这事,让人看了真是五味杂陈。

史实来源:本文主要依据《中国共产党历史》《淮海战役史料》《抗日战争纪念网》等权威史料整理。何基沣生平经历、起义过程、建国后职务等关键信息均来源于官方记录。

周恩来谈话内容:基于回忆录记载,原话可能有差异

个人心理活动:均为叙述推测,非史实记录

文中所有史实均有据可查,无虚构成分,符合历史叙事要求。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