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 20 万婚介服务打水漂:合同未履行 公司人去楼空
2025 年 7 月 5 日,上海市民王女士(化名)向多家媒体反映,她花费近 20 万元购买的婚介服务遭遇 “跑路” 危机。这家名为 “上海邂逅婚姻介绍服务有限公司” 的机构在收取费用后突然停业,留下 14 人匹配服务未完成、退款无门的尴尬局面,折射出婚介行业的深层乱象。
一、20 万服务费背后的 “甜蜜陷阱”
王女士提供的合同显示,她于 2024 年 11 月与邂逅公司签订协议,约定一年内匹配 14 位符合条件的男士,并附加 “结婚返款” 条款:若两年内与推荐对象登记结婚,公司将返还 80% 服务费(即 16 万元),实际支出仅需 4 万元。这一 “低风险” 承诺让年薪 35 万元的王女士心动,当场支付 12.6 万元现金并借贷 7 万余元完成付款。
然而,服务质量与宣传严重脱节。王女士陆续与 10 位男士见面,仅 2 人保持短暂联系,其余均以 “态度敷衍” 告终。更令人震惊的是,2025 年 6 月,她发现公司原址已变更为律师事务所,负责人电话无人接听,所谓 “团队继续服务” 实为将合同转至其他机构 “接盘”,且拒绝签订书面协议。
二、维权困境:法律与行业监管的双重短板
面对王女士的退款诉求,邂逅公司仅同意退还 17152 元,理由是 “扣除已产生服务费及违约金”。上海 12345 市民服务热线介入后确认,该机构已停业且无人处理投诉,建议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北京中凯(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徐梁指出,王女士可主张 “服务存在根本瑕疵” 要求解除合同,但诉讼周期长、执行难仍是现实挑战。
这一案例暴露了婚介行业的系统性风险。最高人民检察院数据显示,2024 年 1 月至 2025 年 3 月,全国检察机关办理涉婚介犯罪案件 1546 人,其中虚构身份诈骗、合同陷阱等问题突出。新华网评论指出,当前婚介机构实行注册制而非资质审批,从业人员无强制标准,导致虚假宣传、信息审核不严等乱象频发。
三、行业乱象:从 “结婚返款” 到 “合同套路”
王女士遭遇的 “结婚返款” 条款,本质是利用消费者心理设计的 “文字游戏”。看似高额返现实则设置严苛门槛,如要求必须与推荐对象结婚且未明确 “推荐人选” 的具体标准,为机构逃避责任埋下伏笔。此外,部分婚介机构通过 “消费贷” 诱导超额支付,进一步加重消费者经济压力。
更值得警惕的是,行业监管存在多重漏洞。上海市婚姻介绍机构管理协会 2025 年一季度投诉榜单显示,邂逅公司位列全市第 10 位,但监管措施仍停留在 “建议协商” 层面。专家呼吁,应建立婚介行业信用黑名单制度,强制实行服务合同备案和冷静期退费机制,从源头遏制乱象。
四、理性避坑: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指南
面对婚介服务,专家建议采取 “三查五问” 策略:
查证资质:通过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核实机构注册信息,警惕频繁变更法人或地址的企业。
查验合同:明确服务内容、退款条件及违约责任,拒绝 “口头承诺”,尤其注意 “结婚返款” 等附加条款的法律风险。
查清信息:要求婚介机构提供相亲对象的学历、房产等证明材料,通过第三方平台交叉验证真实性。
冷静决策:对 “限时优惠”“成功率保证” 等话术保持警惕,签约前至少预留 72 小时冷静期。
正如《人民日报》评论指出:“婚恋不是商品,幸福不能明码标价。” 王女士的遭遇再次警示:选择婚介服务时,理性甄别远胜于盲目信任。在监管尚未完善的当下,消费者唯有增强法律意识,才能避免成为 “甜蜜陷阱” 的牺牲品。#图文打卡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