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介绍

了解贺子珍兄长职务情况后,陈毅意外:贺敏学为何未任省委常委

陈毅得知贺子珍的哥哥贺敏学的职位后感到很惊讶,因为他发现贺敏学竟然还不是省委常委。

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希望您可以点击“关注”,这样就能方便地查看更多精彩内容,也可以更轻松地参与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1956年,彭德怀来到西安检查工作。迎接他的人在机场排了好几排,但彭德怀站在舱门口看了一圈,没看到熟悉的身影。于是他直接走进人群,问身边的人:

“贺敏来了吗?”

在场的干部们互相看了看,似乎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叫贺敏学的人。而且,彭德怀要见的人,不管职位多低,也应该有点名气吧,怎么这贺敏学连个熟悉的人也没有?正当气氛变得有些尴尬时,有人突然想起,工程管理总局里有个副局长好像就叫这个名字,省委秘书长立刻派人去找。

当省委的同志急匆匆地赶到管理局时,才被告知那位名叫贺敏学的副局长正在工地。等他们赶到工地一看,只见工地上每个人都戴着安全帽,穿着工装,哪里还有领导的样子?

工作人员在工地上找了个工人询问:

“请问贺敏学副局长在吗?”

那个工人停下手里的活,稍微抬了抬帽子,问道:“就是我,有什么事吗?”

工作人员惊讶地说:“总算找到你了,彭德怀同志刚才来找过你。”

好的,等一下,我换身干净衣服再去。贺敏学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向工棚走去。

看着贺敏学离去的背影,那些留在原地的省委干部们都惊讶得说不出话来,开始纷纷猜测这位副局长的背景。

难道是贺龙元帅的兄弟?

“富裕家庭的孩子”

贺敏学与贺龙没有亲属关系,他出生于1904年的江西永新县,是毛主席的第二任妻子贺子珍的哥哥。

贺家的父亲以前是清朝的举人,但后来被罢免了。家里靠着开杂货铺,日子还过得去。作为家里的长子,贺家给他取名叫“敏学”,希望他能继承家业,考取功名。

贺敏长大后对读书没多大兴趣,反而特别喜欢读那些讲述草根英雄故事的书籍,还经常练习武术。这样的生活方式对他两个妹妹贺子珍和贺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贺敏学因为得罪了两个流氓,早早离开了家,想着像武侠小说里的英雄一样去学武报效国家。后来他考上了军官学校,成为了国民党的一员。1926年9月,贺敏学所在的北伐军在追击军阀孙传芳的部队时,正好经过了永新县。

打下县城后,贺敏学留下担任永新县的国民党党务工作,同时还要秘密领导共产党的民兵组织。贺子珍和贺怡也参与了县里的工作,早早站在了革命的第一线。县里的人见面时都会称呼他们为“贺家三兄妹”。

1927年3月,贺敏学在周围人的影响下,放弃了原来的立场,转而加入了共产党。加入后,他才知道,早在他参加北伐战争时,他的两个妹妹就已经在家乡秘密加入了共产党,而且一直没让他知道。

同一时间,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清党行动,贺敏学则抢先一步,带领民兵控制了县城里的国民党右派。6月10日,反动派因迟迟未得到消息,突然袭击了永新县,而贺子珍当时并不在永新,贺怡得知消息后带着父母逃离了。唯有贺敏学还在城外的村子里检查农民军的工作,结果突然被包围并被抓捕。

在监狱里,贺敏学成功地与其他共产党员建立了联系,并组建了一个临时党支部。他们通过在墙缝里传递纸条的方式,将各个牢房的囚犯团结在一起。与此同时,贺怡也在城内与工会成员和学生们取得了联系,双方约定在农军进攻永新县之前,先解救出监狱里的同志,然后再内外配合,一举夺取永新县城。

7月26日,安福、宁冈、莲花三地的农民武装,在贺子珍的带领下对永新县城进行了攻击。与此同时,贺敏学带领大约80名狱友也发动了暴动。狱卒和城内的守军很快放弃了抵抗,慌忙逃跑了。

为了收复永新,反动势力从周边调来一个营的兵力进行镇压,但农军顽强抵抗,成功击退了敌人。后来,随着南昌起义部队的撤离,反动势力抽调了更多兵力,向永新增派了六个团的部队进行反击,但首次进攻并未取得明显优势。

战争结束后,贺敏学等人意识到已经无力守卫县城,于是通知各地的农民武装,在敌人下次围攻前做好隐蔽工作,藏好武器,然后回到各自的村庄躲藏。他自己则带着父母和两个妹妹,跟随袁文才和王佐去了井冈山。

井冈山上的风景

当永新县被敌人占领时,毛泽东正带领秋收起义队伍。得知井冈山的情况后,他立刻从安源出发赶往那里。当他到达井冈山时,眼前的景象与他想象中的山林山寨截然不同。

到了井冈山,就像是要跟敌人打长久的仗。各个村里的农民武装在离开前,给了贺敏学等人很多武器和子弹。还有一些身份被发现的党员和群众也跟着上了山,井冈山一下子就变得热闹起来了。

可是敌人不会轻易放过贺家的人。既然抓不到贺家的兄妹,他们就把贺家的其他亲戚都抓走了。贺敏学寄养在亲戚家的小妹贺仙圆也被抓了。那些坏人把还没到十岁的小孩带到热闹的地方,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她施加酷刑,残忍地把她折磨致死。贺家的其他成员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

袁文才和王佐在井冈山已经经营了很久,但他们的思想依旧倾向于侠义精神,处理事情时常常凭感情。直到贺家兄妹来到山上,这些原本的“绿林好汉”才逐渐被共产党的理念所影响,开始接受新的思想。

敌人对井冈山的围攻一直没有停歇,但他们的手段太过狠毒,让当地的老百姓都不敢为他们做向导。相比之下,袁、文部队的成员都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对山里的环境非常熟悉。尽管他们之前没有接触过游击战术,但在与敌人周旋的过程中,却自然而然地运用起了游击战。

游击作战是一种灵活的战斗方式,通常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通过快速、隐蔽的行动来打击敌人,保护自己。这种方式强调机动性和突然性,能够在敌人预料之外发动攻击,从而达到以弱胜强的目的。

随着斗争情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红军战士聚集到了井冈山附近。王明一派掌权后,贺敏学等早期的革命者被他们冤枉,被调离了部队。

特别是贺敏学,由于他是毛泽东的妻兄,一些“左倾”分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给他分配任何职务。在长征之后,贺敏学和毛泽东的弟弟毛泽覃一样,被留在敌后进行游击战。

都说长征非常艰难,但敌后的游击战斗也绝对不轻松。在没有固定根据地和援军的情况下,游击队员们四处游走作战,一旦出错,很可能全军覆没。他们就是这样在战场上与敌人周旋了三年。期间,许多党的骨干在茫茫荒野和深山中牺牲,他们的遗体至今都难以找到。陈毅也在一次游击战斗中腿部受伤,因为没有地方治疗,碎骨头卡在肉里,疼了近半年。

1935年10月,因为龚楚的出卖,从苏区出来的北山游击队和赣粤边特委差点全被敌人抓走。幸好陈毅和项英没有去开会。而前去会合的贺敏学等人却遭遇了敌人的埋伏,贺敏学在撤退时被射中三枪,从山上滚落。其他干部大多被杀害,只有八九个人逃了出来。

过江的首位勇士

抗日战争开始后,幸存下来的游击队员们都去了延安。贺敏学在那里听说,自己的妹夫现在成了党的重要领导,而妹妹则去了苏联。他觉得自己处境很微妙,于是默默听从指挥,专心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1949年3月,贺敏学担任第三野战军第二十七军副军长,那时解放战争即将结束,部队准备渡江南下。因为他以前有过游击战的经验,还在新四军时有过渡江的经历,所以他向渡江指挥部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现在蒋介石家底子已经很薄了,剩下的部队都躲在江对面。我们对那边的情况一无所知,如果直接强渡,可能会损失惨重。有人提议,可以参考以前渡过金沙江的办法,先派一小队人悄悄过江,一边探查情况一边巩固滩头阵地,等到正式进攻时里应外合。不过,这个建议被军委否决了。

领导认为,让少数人过江支援力量不足,难以成功;但如果派太多人去,又可能引起敌人的注意。现在解放军已经占据优势,没有必要冒险。指挥部里的人意见不一,争论得很激烈。有些人支持贺敏学的建议,另一些人则坚持要遵守中央的命令,双方互不相让。

贺敏学这次认真起来了,看到指挥层一片混乱,他就派了几名大胆的侦察兵过江探查情况。结果正如他预料的那样,这些侦察兵几乎没有被敌人发现,回来的时候还带了几棵连土带根的韭菜作为证据。

知道这个消息后,军长聂凤智再次代替贺敏学,向军委提出了意见。在聂凤智的支持下,二十七军连续几天都成功运出了侦察兵。他们回来时还抓了30多个俘虏,把江对岸的防御部署看得一清二楚。

在这种情况下,军委也认可了二十七军的创新决定。在正式发起渡江战役之前,二十七军已经分批派遣了三百多人带着通讯设备过江。后来,二十七军的这次行动被拍成了电影《渡江侦察记》,在全国广受好评。而这次行动的主要策划者贺敏学,在新中国成立后却选择了另一条人生道路。

转换职业方向

新中国成立后,贺敏学继续在军队任职。不久,朝鲜战争爆发,他原本打算前往战场参战,却被老战友陈毅留在了上海,陈毅说这里也有自己的战场。

确实,在蒋介石撤到台湾之后,时常派飞机来轰炸上海。当年解放军进攻时,面对这些价值连城的建筑都不敢轻易开炮,生怕损坏了它们。然而,蒋介石却毫不心疼地派飞机往城里投掷炸弹。这成为陈毅最担心的问题之一。

战后重建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国民党在撤退时进行了大规模破坏和屠杀,现在连修复受损建筑的熟练工人都找不到,更不用说需要的工程师来建造新楼房了。

贺敏学留任后,成为了华东军区防空司令部的司令员。到了1952年,随着轰炸次数的减少,他又转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建筑工程部副部长。

他在工程问题上是个门外汉,手头也没钱,又没人帮忙,这可咋整呢?

自己学习!

经过多年的革命岁月,贺敏学的党性依然坚定。通过与几位工程专家的交流以及自己的学习,他逐渐掌握了工程学的基础知识,并不断深入研究。为了了解城市的破坏情况,他一有空就骑自行车在城中穿梭,特别是那些破旧的小巷。在这个过程中,他还发现了许多失业在家的工人,这为后来上海的大规模重建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1953年底,中央决定在上海建一座纪念中苏友谊的展览馆,这个任务交给了贺敏学。当时,这是一支新成立的工程队,要建这样一座标志性建筑,难度很大,连苏联来的专家都表示怀疑。然而,仅仅用了十个月的时间,一座在中国当时看来颇为豪华的建筑就建成了,这座建筑被命名为“中苏友好大厦”,至今依然屹立。

后来,贺敏学在上海刚安定下来,就被调到了遥远的大西北,没人知道这是为什么。许多在上海工作的技术专家被贺敏学的经历打动,纷纷决定陪他一起去那片荒凉的地方。

共产党人面对困难从不退缩,贺敏学就是一个例子,他从没喊过一声苦。在他周围的人看来,他的工作实在辛苦,但他们一起努力,从零开始建立了西北工程管理总局。正当一切步入正轨时,突然间多了一个局长,贺敏学变成了副局。但他却毫不在意,说他来西北就是为了搞建设,从来没想过要当官。

新来的局长并不了解贺敏学的背景,而贺敏学的低调行事,也让他的名字逐渐被人遗忘。直到彭德怀和陈毅相继拜访,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们身边的这位默默无闻的副局贺敏学,竟是贺子珍的亲哥哥。

“四人帮”掌权以后,贺子珍的亲属贺敏学也受到了牵连,主要的指控是在游击时期出卖同志和背叛党组织。

造反派把他关了两个多月,几乎把他的家翻了个遍,但还是没找到能指责他的证据。贺敏为人低调,做事干净利落,实在挑不出什么毛病。最后只好把他放了。

71岁时,贺敏学老人在被平反后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尽管身患癌症,他依然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终年84岁。

共产党人是怎样的人?贺敏学就是一位共产党的代表。他用一生的时间,诠释了共产党人的行动准则。他用实际行动,真正践行了“为人民服务”这句话。

以此文缅怀这位未获勋章的建国功臣

论英雄谁是第一,为革命要拼到最后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