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突然出狠招!白宫:8月12日后将恢复24%对华关税,美财长对华放出狠话
特朗普又整出新花样了。白宫那边放风,说8月12日之后可能把对华关税拉回24%,这可不是小打小闹。美财长斯科特·贝森特直接跟中方摊牌,意思是你们得认清形势,要不就等着瞧。整个事件从今年年初特朗普上台就开始酝酿,到现在成了全球经济的一大不确定因素。
特朗普第二任期从2025年1月20日开始,他就一直强调“美国优先”,贸易政策是重头戏。他上台没多久,就签了几个行政令,针对进口商品加关税,尤其是中国。2月1日,他用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搞了25%对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关税,10%对中国。接着4月2日,他宣布“解放日”关税,对全球进口征收互惠关税,平均税率从2.5%蹿到27%,这是上世纪以来最高水平。中国那边直接被加到145%,中国也回击到125%。这波操作让全球股市大跌,供应链乱套,美国进口商叫苦连天。
但特朗普不是一竿子打死,他留了谈判空间。4月9日,他暂停了对大部分国家的互惠关税90天,只剩10%的基准关税,但中国例外,关税升到125%。这时候,市场反弹了,标普500一天涨9.52%,创2008年以来最大单日涨幅。特朗普自己说,这是为了让各国来谈,显示他的灵活性。
财长贝森特也出来圆场,说这本来就是策略,目的是逼大家上谈判桌。到5月12日,中美在瑞士日内瓦谈了,双方同意把关税降下来,美国从145%降到30%,中国从125%降到10%,暂停90天,到8月12日到期。这算是个临时喘息,双方承诺继续谈贸易平衡、知识产权啥的。
转眼到7月底,中美第三轮谈判在斯德哥尔摩开会。7月29日到30日,贝森特和贸易代表贾米森·格里尔领队,中方是何立峰。双方焦点是延长暂停期,避免关税回升。谈判结束后,白宫发言人说,同意继续讨论,但最终决定权在特朗普手里。
如果不延长,8月12日后关税就回4月水平,对中国可能是24%或更高。贝森特在会上摊牌,说美国准备好各种选项,中方得认真对待美国保护产业的决心。要是恢复关税,美国高科技链成本可能涨18%-22%,交付延误1-2个月。中国那边也强硬,通过RCEP和金砖机制加强跟其他国家的合作,对东盟出口上半年涨12.2%,对美出口降17%。
为什么特朗普突然变招?内部有分歧。强硬派像贸易代表格里尔主张高压,认为延长会丢筹码。贝森特更务实,担心关税伤美国经济。一季度美国GDP增速滑到1.5%,核心PCE通胀到2.8%,关税一加,物价肯定飞。2026年中期选举在即,特朗普得平衡对华强硬形象和农业州选民利益。美国农产品出口本来就难,要是关税战升级,共和党选情堪忧。还有法律麻烦,联邦法院裁定特朗普用紧急法加关税可能越权,案子上诉到最高法院,这也让他犹豫签延期令。
全球反应呢?欧盟、日本虽不满,但短期难统一反制。6月初,美国跟欧盟签了清洁能源关税豁免框架,韩国7月中签半导体供应链备忘录。但白宫6月底函日韩和东南亚国家,要求限对中国关键零部件出口,这惹毛了他们,被视为新经济单边主义。越南、马来西亚从中国转口赚了不少,但也加反倾销税,维持不选边政策。中国没闲着,6月启动新版不可靠实体清单,对金属镓、锗、稀土出口配额管制,美资芯片公司如高通、英伟达进优先审查名单。这不光是关税反击,还涉及科技链全域调整。
对老百姓影响最大。皮尤研究中心报告,美国每户家庭上半年因关税多花1175美元,主要在电子、家电、日用品上。小企业主喘不过气,原材料转道东南亚或墨西哥,物流成本直线上涨。摩根大通估算,仅稀土管制就让美国高科技成本涨18%-22%。世界贸易组织警告,美国关税政策可能让2025年全球贸易量缩1%,供应链风险加剧。企业转移工厂到越南,马来西亚港口货堆如山,但这也挤压本地产业。
特朗普这变招,表面是谈判筹码,实际反映美国内部分歧和经济压力。贝森特摊牌是试探中方底线,但全球经济谁都跑不掉。企业、消费者买单,贸易战没赢家。大家得看8月12日前有没有新进展,要不市场又得抖三抖。这事儿接地气地说,就是大国博弈,普通人得准备多掏腰包。特朗普想重塑贸易格局,但风险不小,未来几个月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