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热天的最近山东聊城东昌府区教育随心辩的
【引言】
40℃的高温,能让柏油路软成“巧克力酱”,能把一瓶矿泉水蒸得像刚煮过,可对于山东聊城东昌府区的肯德基来说,这阵“热浪”的压力却不全来自天气,而是店内成群结队来乘凉的老人们。一边是顾客抱怨“没地儿坐”,一边是老人们无奈“这真没地儿去”,夹在中间的店员一声叹气:“我们也很难办!”可是,难办的事怎么解决?老人们很委屈,顾客们也在烦恼,谁该为这个小餐厅里的“大问题”买单?
【第一高潮】
一进肯德基,场景让人直呼“魔幻”:不是孩子们在吃鸡腿汉堡,也不是年轻人喝冰咖啡敲着键盘,而是大爷大妈们“霸占”了卡座。他们有的摊开扑克牌打得热火朝天,有的靠在椅子上小憩,还有人随身带着小扇子,悠闲地聊天。这些老人一大早就涌进店里,原因很简单:外面太热,店里空调凉快,舒服!
可是,就在旁边,带着孩子来用餐的顾客却满脸郁闷地站着等座。有人忍不住抱怨:“我们花钱吃饭却没地方坐,这合理吗?”店员也很为难:“老人们不消费,我们劝说吧,他们说‘热得受不了’,不劝吧,影响顾客用餐。”一场“占座大战”,把所有人拉进了烦恼的泥潭。但最核心的问题是,三伏天,老人们真的没有别的地方可去吗?
【发展过程】
聊城肯德基的这个场景绝不是个例。每到夏天,类似的问题几乎在每个城市都上演一遍。有人会问:为什么老人们不去其他地方呢?这事儿其实还真不简单。
首先,我们来看公共设施的问题。很多城市的公园、广场虽然开放,可是白天没有遮阴处,一走进去简直像进了“蒸笼”。一些图书馆、文化馆虽然有空调,但对老人来说,安静的环境和硬板凳并不友好。而且,能容纳人的地方通常供不应求,人人都想享受“清凉福利”,但资源可就那么多。
再来看老人的视角。住在附近的大爷大妈们坦言,外面晒得“寸步难行”,菜市场买个菜都能中暑,躲进肯德基,空调劲足、地方宽敞,确实实在。而且这些餐厅大多开在市中心,进出也方便,坐着和熟人聊聊天,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惬意的社交方式。
可是,对于付费的餐厅顾客来说,这样的场景却“大煞风景”。有网友调侃:“明明是来吃饭的,结果还要和扑克牌‘抢座位’,这就离谱!”场面上看起来是“老人VS顾客”,但实质上,这其实是城市公共服务供给和商业伦理之间的博弈。老人的诉求、顾客的权益、餐厅的经营,都有理,但这算盘该怎么打平?
【第一低潮】
在热闹的争论声中,街道办的回应简单直接:“商家自主经营,我们也管不了。”一句话,把问题踢回了“商业领域”。而在许多人看来,餐厅开门做生意,确实是有服务责任的,可这个“服务”到底应该怎么解读?
支持老人的人认为,老人不像年轻人有复杂的社交圈,夏天又没有太多选择,餐厅的环境适合他们歇脚。有人甚至提出,企业主动承担一点社会责任,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这不也是一种品牌的长远投资吗?饭点以外的时间,老人们坐一坐、吹吹空调,其实对餐厅的经营不会有太大影响。
但反对的声音也很刺耳。顾客觉得,用餐环境是消费的一部分,老人们不消费占座,很影响用户体验。开玩笑,吃个饭还得站着,这怎么行?还有人指出,商家是以利润为目标的,不是公共福利机构。如果所有人都抱着“空调不要钱”的想法,餐厅电费谁掏?再说,老人长期扎堆,对其他消费者的吸引力其实是一种无形的伤害。
表面上看,这场争论似乎陷入了“鸡同鸭讲”的局面,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可别高兴得太早,看似平静之下,却暗藏更大的涡流。
【第二高潮】
突然间,一个被长期忽略的事实被网友扒了出来:有的老人并不是路过“顺便来凉快凉快”,而是以这个餐厅为“日常活动阵地”!甚至有一些老人,每天带着家里的小电饭锅来加热饭菜,边吃边聊天。网友调侃:“这简直是包年会员模式,要不肯德基回头弄个‘乘凉卡’吧?”
这个真相一出来,舆论全“炸”了。一方面,大家看到的是一种资源的长期、无偿占用,有点儿“得寸进尺”的意思;但另一方面,更多的人反思:这些老人生活的困境,是不是被我们低估了?有网友翻出数据,在聊城这个三四线城市,很多老旧小区里的房子没装空调,居民经济条件有限。高温天对年轻人来说是“酷暑难熬”,对这些老人来说,可能就是“生存考验”。
而更加尖锐的问题浮出水面:我们的城市设计,真的能照顾到所有人吗?在商业化的逻辑中,消费与服务是对等的,但公共服务能否跟上,使得那些经济条件有限的老人不至于成为“城市的边缘人”?争论愈演愈烈,直指城市治理的深层问题。
【第二低潮】
听起来似乎一切又走到了“能不能给老人一个凉快的地方”上,但事情远比设几个公共场所更复杂。因为即使有了一些公共避暑空间,依然存在两个棘手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管理。免费的场所如何避免出现“脏乱差”?有地方开放凉亭避暑,但有人投诉噪音太大、垃圾满地。试想,如果没有专业人员管理,情况可能和现在的餐厅问题一样,反而增加新的矛盾。
第二个问题是资源分配。聊城的情况其实在很多小城市都很普遍:老城区基础设施缺失,经济条件有限,而老年人的比例却很高。这种供求关系,很难一时之间破解。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乎全国老龄化的大背景。
在肯德基“乘凉风波”后,很多人猜测,商家或许会采取限流措施,或者贴出禁止“非消费占座”的告示,但这样的冷处理,其实只是把问题从餐厅“请”到了别处。更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重新定义商业和公共的边界?
【写在最后】
先别急着为肯德基“抱不平”或批评老人“太无理”。这个问题本质上不是谁对谁错,而是两个体系缺口的博弈。一边是商业逻辑强调的“利益优先”,另一边是公共资源供给不足的现实困境,本来各管各的事,热浪一来撞了车,疙瘩也就这么结上了。
有人说,这是老人对餐厅“道德绑架”。但退一步讲,这是“逼”的吗?三伏天的酷暑这么难熬,如果有更好的去处,谁愿意满大街找一个免费的空调坐着?所以,与其诟病老人“占座”,不如反思我们的城市公共服务,这是否是对“社会责任”理解的一种短板?
反过来说,商家如果真想以此为契机,赢得口碑和信任,何不尝试“化解矛盾”?比如设置一些“高峰时间禁占座”的温馨提示,再与街道办协商设供凉区,这既留了情面,也稳了生意。关键是,现象背后的根源该有人去解决,而不是一遇热天就大家互相指责。
【小编想问】
那么问题来了,这场“占座大战”有解吗?你是支持老人们去肯德基避暑,还是站在消费顾客这一边,认为有偿才有服务?如果你是商家,又或者你是城市规划者,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