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稀土争夺战:美中博弈下的泰柬边境冲突
柬埔寨首相洪玛奈7月24日致函联合国安理会,要求紧急召开会议干预泰国军队的"入侵行为"。这场看似普通的边境冲突背后,隐藏着价值6000亿美元的稀土矿藏争夺战。
柏威夏寺周边4.6平方公里的争议区域成为导火索。这座11世纪古寺在1962年被国际法院判归柬埔寨,但边界划分模糊导致长期纠纷。2025年5月28日,柬埔寨士兵在争议区设立驻扎点引发首次交火,造成柬方1名士兵死亡。
7月20日的地雷爆炸事件使局势升级。3名泰国士兵受伤后,泰国指控柬埔寨违反《渥太华禁雷公约》。四天后,柬埔寨使用BM-21火箭弹攻击泰国境内目标,包括民用设施。泰国随即出动F-16战机摧毁柬方两处军事基地,并关闭所有边境口岸。
稀土资源才是冲突的核心。柏威夏地区新探明的稀土矿藏引发两国激烈争夺,双方都已展开外围勘探。美国通过《美柬贸易与投资框架协议》向柬埔寨提供市场准入和技术支持,换取稀土开发权。类似协议也同步与泰国签署。
美国企业计划在柬泰两国建立稀土精炼厂,试图绕过中国主导的产业链。2025年柬埔寨在联合国投票支持美国提出的"稀土供应链透明度决议",引发中方强烈反应。中国随即对柬埔寨稀土出口实施许可证制度,导致美企采购成本激增30%。
军事装备来源凸显地缘政治角力。泰国使用中国制造的VT-4坦克,柬埔寨装备歼-10战机,但两国却选择向联合国而非中国或东盟寻求调停。东盟虽呼吁对话,但未能阻止冲突升级。中国仅作出谨慎表态,提醒在柬公民注意安全。
美国保持表面中立却暗中布局。通过将稀土合作与军事援助挂钩,美国向柬埔寨提供国防培训装备。《美柬国防合作协议》强化了安全承诺,而泰国90%的氢氧化镧仍依赖中国市场。
柬埔寨选择联合国而非区域机制解决争端,反映出其外交取向变化。中国推动的《中国-东盟稀土合作框架协议》提供低价精矿和技术支持,但未能阻止冲突爆发。泰国坚持双边谈判,拒绝第三方介入。
这场冲突已超出领土争端范畴,成为大国资源博弈的缩影。美国试图通过稀土合作分化东南亚国家,中国则加强产业链控制。双方在军事、经济领域的多重博弈,使地区局势更趋复杂。
#柬埔寨泰国边境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