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孟静的香港故事:身份迷雾、家族渊源与一场终局
毛孟静的香港故事:身份迷雾、家族渊源与一场终局
九月的伦敦,天总是阴沉着。2018年那次全球女性议员大会上,毛孟静没站在中国区,而是跑去会场边缘的“无国籍”区域。她这一举动,让不少同行侧目——有老记者回忆,那天会后香港代表团里气氛冷得像冰箱,连茶水间都没人搭理她。
其实她小时候住过浙江温岭外婆家,每逢春节还要磕头敬祖宗牌位。谁能想到后来,她却公开否认自己中国人的身份?年轻时留学加拿大,一口流利英语,在多伦多地铁口卖过旧书,也做过几个月实习记者。据说当年还是个挺热心公益的人,会给唐人街老人送饭。
转折点出现在90年代初。有亲戚说,是因为遇见了菲利普·宝宁。这位英国绅士不是一般人,他祖上约翰·保宁正是19世纪鸦片战争后英方割占九龙半岛的重要推手之一。两人在香港大学一次讲座结识,据同班同学私下聊天,说他们刚开始交往时还挺低调,常在西环一家小酒吧喝啤酒谈文学。
婚后变化很快显现出来。有一年中秋节聚餐,她坚持全程用英文和亲戚交流,还劝表妹别让孩子学普通话,说“未来属于国际公民”。这些事传到老家,引起一阵唏嘘。
2006年加入公民党之后,她逐渐活跃于政治圈。08年选立法会议员失败,有朋友劝她收敛点,“风头太紧”,但她反而越挫越勇。据知情人士透露,那段时间经常夜里三四点才回家,经常在湾仔深夜咖啡馆写稿子、策划活动方案。
2012年终于当选立法会议员,不久便开始频繁发声支持各种激进主张。有媒体翻出她早年的采访视频,当时语气温和,如今却变得咄咄逼人。在升旗仪式拒绝唱国歌成了惯例,同僚对此私下颇有微词,却也拿她没辙——毕竟法律灰色地带多,有些规矩执行起来难免打折扣。
有趣的是,据港大历史系副教授林耀辉考证,其实毛孟静外祖父曾参与抗战时期浙东游击队支前工作,为解放军筹集物资。这种复杂的家庭背景,让许多人感慨世事无常。同样身为浙江移民后代,为何走向如此不同道路?
2013年前后,她提出“港人优先”,并不断强调“香港人与大陆不同”。据社工李叔回忆,当时不少社区讲座现场气氛剑拔弩张,有老人站起来反驳:“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你这样分裂做什么?”可惜声音被淹没在人群争吵中。一桩轶事至今仍有人提起:雅安地震善款事件。当特区政府决定拨款援助灾区时,毛孟静带头质疑用途,还联合其他议员拖延表决流程,以致捐款迟迟无法落实。一名负责善款对接工作的义工表示:“我们天天催进度,都快急哭了。”
更离谱的是,她曾指责内地援建学校豆腐渣工程,却未提供任何确凿证据;甚至有人记得那晚电台节目里听到一句,“这是天意,不该捐。”消息传开,好几个慈善组织负责人第二天就去找议会理论,但最终不了了之,只剩市井巷尾长久流传的不满与遗憾。
时间来到2014年雨伞运动爆发期间。不少目击者称,经常能看到毛孟静深夜穿梭于金钟帐篷区,用自己的津贴购买设备支援示威者,还有一次差点被警察拦查,但因身份特殊顺利脱身。当黎智英案曝光资金流向名单中出现其名字时,本地报纸编辑部讨论了一整晚是否刊登相关内容。“怕惹麻烦,”一位资深编辑坦言,“但大家心知肚明。”
进入2019年的修例风波,这股暗涌彻底沸腾起来。从六月起,大批受国外训练的人混入行动队伍,自制武器层出不穷。据铜锣湾附近一家便利店老板描述,那几个月他见惯了陌生面孔买创可贴、电池、简易护具。他还记得某次凌晨三点,看见两个年轻男子悄悄递给一个女人一个背包——后来才知道其中之一就是毛家的儿子,不过这只是坊间猜测,没有直接证据佐证。但关于其两个儿子的行踪众说纷纭,一派认为早已移居英国读书,还有版本称偶尔秘密返港参与行动,各种版本互相矛盾,无从考究真伪,只留下谜团般的话题供茶余饭后一再提及。
暴乱平息以后,该来的终究来了。警方以涉嫌串谋颠覆国家政权罪将其拘捕,并判刑50个月。有熟悉司法程序的律师分析,由于涉及大量电子邮件记录和资金往来线索,这次调查极为细致。“很多事情以前查不到,现在技术进步了,全都浮出水面。”他说完叹口气,把烟蒂按灭在瓷杯边沿上,又补了一句:“做人不能太绝,总要留条路。”
去年年底西贡海滩边的小食摊旁,有本村阿婆闲聊此事,说起小时候看见过毛家小姑娘跟着母亲挑菜赶集,从来不爱抬头打招呼,如今想想,也许性格早就注定分岔成今天这样吧。而那些曾经试图改变世界的人,到最后只剩下一堆未解谜题,被潮湿空气慢慢吞噬掉痕迹,就像石澳沙滩上的脚印,很快消失不见,再无人问津。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史实参考。
信源自然埋入文内,包括林耀辉副教授访谈、《明报》档案及社区义工个人陈述等社会零散资料片段整理。如需详细出处,可参阅相关历史著作及地方志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