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西方正形成一个明显的共识:对华战争,可忽略道德底线和伦理原则

202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部《对华竞争与责任法案》,跨党派218名议员联名。纸面上的定义很直接,把中国列为“系统性竞争对手”。两党平时水火不容,在这事上却像事先商量好一样,立场一致。

政客的共识,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它背后有一整套舆论铺垫在推着走。从媒体到智库,从课堂到影视,把“中国威胁”塞进不同的渠道,让老百姓觉得“对抗合理”,最后变成了政策。

这种舆论攻势的规模,连一些反华惯犯都看不下去。2023年2月,《外交家》上出现了一篇《西方媒体的反华修辞已失控》,作者是钱德兰·奈尔,亚洲未来研究所的创始人。要知道,他以前可是天天喊“中国搞债务陷阱”的人。

奈尔这次反过来批西方媒体,直接说对中国的报道“没了底线”。偏见和指控堆满,没有证据,只剩立场。这在西方人眼里已经变成习惯,就像脑子里被按了个开关,一听到中国就自动切到负面频道。

美国国防部2024年的一份报告,就是这样运作的例子。报告里说中国“军事扩张”,却没有一条拿得出手的证据。媒体照样当头条炒,铺天盖地传播。普通人没时间去查细节,日积月累,就信了“中国军事威胁迫在眉睫”这种说法。

这种“刻意制造的常识”,比宗教灌输还顽固。它的逻辑只有一条:不用证明,先让你相信。

除了制造威胁,甩锅是另一套高频操作。疫情初期,说是中国“隐瞒信息”害了全球;气候议题,说中国“碳排放太高”影响全人类;甚至亚马逊森林着火,也有人硬说是“中国人吃肉”导致的。没有什么锅不能甩,硬凑个理由就行。

被他们刻意忽略的事实是,自工业革命以来,发达国家累计碳排放占了全球六成以上。而中国的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全球第一。疫情期间,中国对150多个国家捐赠疫苗,还设了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这些实事,他们要么不报,要么轻描淡写带过。

反驳的成本很高,标签化的成本很低。一旦有人质疑这种叙事,很快会被扣上“被中国收买”或者“被洗脑”的帽子,让人不敢公开说真话。谎言就这样变成了公共认知。

等舆论场铺垫完成,政治动作很快跟上。贸易限制、技术封锁、防务联盟一环扣一环,理由都是同一句,“维护安全”。实质是利用媒体塑造的坏人形象,让政策的打压显得正义。

西方现在的舆论战,方法比冷战时期更精细。用AI和数据换个角度编故事,把假的做成真的那样。在军事报道里,卫星图修一修,就成了“中国在南海搞军事扩张”的证据;合成一段所谓的“内部文件”,就能指控“中国黑客攻击”。

有了算法推荐,这类内容几乎不花钱就能传播到全球。手机上刷几条,印象就种下了。单点攻击还不够,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组的AUKUS等联盟,把这种叙事互相呼应着放大,还利用联合国渠道和各种NGO去全球范围复制。

他们甚至用众筹这种方式,让普通人直接出钱养反华媒体。于是无论是新闻、论坛还是社交平台,看到的都是一个版本的故事,中国就是那个反派。

更深的渗透在教育和文化领域,美国不少学校教材加入了大量“中国威胁”的描述。电影电视剧里,中国人多是坏蛋或者间谍。孩子从小接受这种信息,长大后自然对中国没好感。这种影响是代际的,一旦固化,比任何一天的新闻攻势都更难逆转。

不过,这些叙事并非坚不可摧。问题首先出在伦理层面。为了让对华立场显得更有说服力,媒体喜欢用华裔或亚裔做编辑,认为他们会更狠、更到位。结果为了讨好雇主,这些人编造的故事越来越离谱,反而让一些西方受众觉得虚伪。

讽刺的是,一边鼓吹“人权”,一边在本国对华裔专业人士搞带种族色彩的调查,怀疑人家泄密却永远提供不了证据。这样的双重标准,让不少西方学者公开批评,说这根本就是霸权欺凌。

谎言怕的是事实。现实中,中国和很多国家的合作正在给对方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非洲的铁路、东南亚的电站,以及累计超100亿美元的气候融资支持,都是看得见的成果。这些硬邦邦的事,比任何辩解都有力量。

联合国的数据显示,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信任度超过了对西方的信任度。原因很简单,他们真切感受到了来自中国的帮助。

西方推动的“脱钩”,本来是为了限制中国发展。结果适得其反,欧洲失去了中国市场的企业,利润下滑明显。连一些西方智库都承认,过度对抗中国,对自己伤害更大。在气候谈判中把中国排挤在外,反而拖慢了全球减排行动。

这些年,反思的声音在增加,奈尔不是唯一站出来说话的。越来越多学者认为,把中国当敌人是战略错误。

但裂痕出现不意味着风险解除。霸权思维仍在驱动整个体系往更危险的方向走,从“合理对抗”到“冲突准备”,可能只差一场危机。冷战时期的苏联就是前车之鉴,舆论铺路最终差点引爆核冲突。

2024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时,媒体同步大规模炒作“中国威胁”,民众的支持度并不低。这种状态下,一旦发生摩擦,就很容易被当成“正义之战”去推进。这就是舆论战的真正威力,它改变了人们对道德和底线的判断。

而面对这一切,中国并没有选择在嘴仗里消耗。更多的是继续推动合作和发展,把合作成果变成反制的话语权。中欧班列在欧亚之间来回穿梭,货物和收益都是真金白银。RCEP框架下,对华贸易额2024年比上一年增长近两成。数字背后,是络绎不绝的商务和人往来。

全球发展倡议已经得到了100多个国家的响应,这些国家更关心发展机会,而不是去参与大国对抗。在这种共识里,西方的“围堵”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真正能在国际上站得住的,是看得见的利益和真诚的合作。这点,不光发展中国家明白,很多西方的商界和学界同样清楚。

舆论还会继续喧闹,叙事战依然会推波助澜。但现实在悄悄改变。随着更多合作项目落地,那套无底线的对华说辞,必然会越来越难卖。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