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韩联合行动中方应对,地区格局变成三对三
为什么台海和南海好像又一次成为全球外交的中心舞台?最近美日韩三国外长在纽约联合露面,公开针对台海、南海表态,态度罕见高调。这不是单纯的外交措辞那么简单,而是在联合国大会前,故意让这些话题进入所有人的视野。据现场媒体和公开声明,这次三国外长几乎是把矛头直指中国,一点也不遮掩。他们这样共同出击,背后究竟想要达到什么目的?普通人可能会觉得这些国际新闻离自己很远,但其实每一次大国博弈,最终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信息流通甚至消费市场。
细究美日韩这一次合作,其实并不令人意外。三方之间近年来早已经建立了类似“安全同盟”的关系,高层对话、联合军演不断升级,甚至有《三方安全合作架构》作为制度保障。政策不是挂在嘴上喊口号,而是真的在联合国记录和官方新闻稿里频繁出现。比如美国国务院和韩国外交部,都有通报过联合演习的详细动作。只不过这次,他们把这种高层协作搬到了联合国这样一个最大的平台上,不但要在台海和南海问题上给中国施压,还故意赶在台湾当局代表赴美呼吁联合国“承认”台湾的敏感时点。这种安排说白了,就是冲着中国来的。
有意思的是,表面上美日韩在针对中国,实际上美国背后的小算盘很多。借着联合国大会这种舆论高地,美国试图把台湾问题炒起来,为的是转移大家对巴勒斯坦建国“承认潮”的关注。最近巴以冲突,国际上对巴勒斯坦建国支持突然升温,美国在全球舆论压力下很难维持之前的立场。所以他们选择找一个更能挑动神经的话题,让台海和南海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焦点。这不只是在外交上争取筹码,更是为了在“话题战场”上抢占第一。与此同时,美国借机质疑联合国的合法性和功能,把“联合国搞不定问题”这种观点传播得越来越广,好像一切都应该靠新的“小团体联盟”来主导,比如他们跟日韩,还有西方国家结成的小阵营。这其实是在布局一个“美日韩对中俄朝”的新格局,让世界悄悄靠向“3对3”区域对抗。
面对美日韩的积极施压,中国也绝没有坐以待毙。中国这几年不停地加强与俄罗斯、朝鲜等国家的联系。很多人可能还记得,联合国安理会里关于中国内政、领土问题的提案,多次被中俄两国联手否决。公开信息显示,中俄之间在外交军事合作上已经形成了默契,上海合作组织、东盟等区域性机制,也反复表态要坚持“地区事务自主解决”。去年,东北亚安全领域里甚至出现了中俄朝三方之间信息共享和边境管控的新做法。这些不是空穴来风,新华社、路透社等国际媒体都做过详细报道。也就是说,在这个全球博弈中,中国选择结伴而行,力量和外交资源也在做升级,更是在国际舞台上和对立阵营硬碰硬。
本来大家以为联合国是解决全球问题的“终极平台”,但实际情况却越来越令人尴尬。联合国秘书长最近就公开批评,有些大国不配合,导致联合国根本无法处理热点危机。比如在巴以冲突、乌克兰危机、朝鲜半岛的各种紧张中,美国动不动就在安理会人道停火的提案上投反对票。结果就是,联合国看上去越来越无力,各国代表公开表示不满——联合国是不是快成了“失能组织”?权威大大削弱,全球对它的信任在下降,这是专业媒体和新闻机构看出来的,普通人也能感受到国际新闻里的混乱和撕裂。
其实美国自己的领导人都不太认同联合国的作用。特朗普就在公开演讲中狂批联合国,说它根本解决不了全球大事,还吹嘘美国通过地区联盟搞定战争。但现实很残酷,美国每次在南海、朝核这些烫手山芋插手,结果往往是矛盾被激化,局势远远没变好。世界警察的形象,其实已经越来越没人买账了。很多国家对美国的干预避之不及,甚至在民意调查里希望美国能少管闲事一点。美国国内也有不少人对政府强硬策略不满,认为这些一厢情愿的主张反而害了美国的国际地位。
归根到底,现在大国博弈对我们普通人来说绝不是“云淡风轻”。如果国际局势持续压紧,影响最直接的就是市场价格和信息安全。例如手机、衣食住行用到的零部件、原材料变动越来越频繁,有时候通货膨胀也跟国际政策密切相关。还有新闻舆论,原本一条消息的传播会被带上大国标签,有时候国际话题热度搞得朋友圈都很焦躁。专家建议,其实最重要的是保持理性眼光,不轻易被单边观点操控,懂得辨别信息来源。现在世界的信息流很复杂,我们需要主动筛选,多听、多看,别一头扎进某一阵营的情绪里面。
世界变化很快,也许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不在争斗背后的输赢,而是在争斗中找到自己的清醒和视角。经历过这些国际风波后,希望我们都能学会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筛选真正重要的信息。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