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胶跑道的颗粒是如何制造的?
塑胶跑道凭借良好的弹性、耐磨性和防滑性,成为各类运动场地的主流选择,而其核心组成部分 —— 塑胶颗粒的制造工艺,直接决定了跑道的性能与使用寿命。塑胶跑道颗粒的制造需经过原料调配、熔融塑化、成型切割、改性处理等多道工序,每一步都需精准控制以满足运动安全与环保要求。
原料选择与配比是颗粒制造的基础。塑胶跑道颗粒的原料主要分为两类:原生料以 EPDM(三元乙丙橡胶)、PU(聚氨酯)为主,具有耐老化、弹性好的特点,常用于专业赛事场地;再生料则由废旧轮胎、塑胶制品经破碎、净化后制成,成本较低,适用于非专业训练场地。原料配比需根据场地需求调整,例如弹性要求高的跑道,EPDM 占比可提升至 60%-70%,并添加 10%-15% 的橡胶油以增强柔韧性;耐磨性要求高的场地则增加 PU 颗粒比例至 50% 以上,配合 5%-8% 的碳酸钙粉末提升硬度。
熔融塑化与混合均质
是关键环节。原料经计量后投入双螺杆挤出机,在 150-180℃的高温下熔融,螺杆的剪切作用使不同原料充分混合。对于再生料,需先经过筛选去除金属、纤维等杂质,熔融时加入 0.5%-1% 的抗氧剂,延缓老化速度。塑化过程中需通过在线检测控制熔体粘度,确保后续成型稳定 —— 粘度偏高会导致颗粒过硬,偏低则影响强度。
成型切割工艺
决定颗粒形态。熔融态物料通过挤出模头(孔径 2-5mm)挤出成条,经冷水槽冷却至 60℃以下,再由切粒机切成长度与直径相近的圆柱状颗粒(常见规格 3-4mm)。若需不规则颗粒(如用于防滑表层),则采用造粒机的破碎工艺,将冷却后的塑胶块破碎筛分,获得粒径 2-5mm 的不规则颗粒,其表面粗糙,与胶粘剂的结合力更强。
后期处理
提升颗粒性能。切割后的颗粒需经热风干燥(温度 80-100℃),使含水率降至 0.5% 以下,避免影响与胶粘剂的粘合。对于环保要求高的场地,颗粒需经过脱味处理 —— 通过臭氧氧化或活性炭吸附去除挥发性有机物(VOCs),确保符合《合成材料跑道面层》(GB 36246-2018)中有害物质限量标准。最后通过筛分去除不合格颗粒(如粒径偏差 ±0.5mm 以上的颗粒),保证批次一致性。
质量检测是出厂前的重要环节,需检测颗粒的邵氏硬度(通常要求 60-80 度)、拉伸强度(≥2.0MPa)、回弹率(≥40%)等指标,同时进行重金属、甲醛等有害物质检测。合格的塑胶颗粒运至施工现场后,与专用胶粘剂按比例混合,摊铺固化后形成塑胶跑道。
塑胶跑道颗粒的制造是原料特性、工艺参数与质量标准协同作用的结果,从原料筛选到成品检测的全流程控制,既保证了颗粒的物理性能满足运动需求,又通过环保工艺确保使用安全,为运动场地提供了可靠的材料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