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A股和港股,不同板块适合什么样的资产配置策略?如何投资港股?

为什么港股值得我们去关注?首先,内资方面,南向资金2024年连续11个月通过港股通流入港股市场。伴随互联互通制度的持续完善、越来越多的优质港股巨头纳入港股通范围内、AH溢价的收敛预期,南向资金流入港股市场的趋势有望延续。其次,外资方面,美联储时隔4年重启降息周期,外资有望进行全球范围内的组合再平衡,流入包括港股市场在内的新兴市场。

最后,港资方面,港股巨头2024年业绩持续超预期,同时不断加大回购力度,或为港股市场提供增量资金。三重共振之下,港股市场或具有较好的投资价值。港股有哪些板块值得关注?

我们从金融、消费、科技、制造、周期、医药、红利七类资产展开分析,解析两地市场的差异化优势,捕捉区域增长红利。

一、金融资产:港股估值洼地与A股政策弹性的双重博弈

港股金融股估值通常较低,且国际化程度高,受全球资金流动和宏观经济影响大。A股金融股受国内政策影响显著,如2024年“活跃资本市场”政策推动了金融板块表现。

此外,当发生系统性风险时,A股金融板块特别是银行板块,会成为救市维稳的工具。2025年4月7日由于贸易战,股市暴跌时,港股无救市资金,香港银行指数下跌9.75%,A股中证银行下跌4.61%。

从行业结构看,港股银行等金融股中包含较多国际化银行,汇聚了汇丰、友邦等跨国金融机构,业务覆盖全球30+国家,盈利结构抗单一市场风险能力更强,业务范围更广;A股金融股以国内大型银行、券商为主,服务国内经济为主,在国内金融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业绩相对稳定。

从估值上,港股的“便宜筹码”属性尤为突出。截至2025年7月4日,恒生港股通金融业市盈率约7.47倍,市净率0.69倍。A股中证金融指数市盈率9倍,市净率0.87倍。以工商银行为例,其A股市盈率7.62,PB仅0.74倍,股息率3.97%。港股股市盈率5.80,PB仅0.54倍,股息率5.48%。

A股金融股的政策敏感性是短期博弈的关键。2024年“活跃资本市场”政策推动券商板块大涨,2025年稳定币金融政策催化下,金融科技类资产大幅上涨。

配置建议:

对于金融类资产的选择,长期资金优先布局港股低估值银行、保险、券商以及A股银行(以防系统性风险发生,有政策维稳);

A股政策驱动的券商交易性机会。

二、消费资产:A股“传统内需压舱石”与港股“新消费引擎”的分化

A股消费以食品饮料、农林牧渔、家电等传统消费行业为主,传统刚需赛道为核心壁垒。茅台、五粮液等白酒龙头是A股独有的风景线,白酒在2013年前和2016-2021年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超额回报,2021年后行业进入了量价齐跌的衰退周期。家电龙头(美的、格力)也是曾经最重要的消费资产选择方向之一。不过美的也在港股上市了。

港股消费则重点布局潮玩、国潮美妆、消费电子等新消费赛道,聚焦新消费赛道的稀缺性,成长弹性大。

比较流行的段子:老铺黄金、labubu、蜜雪冰城被称为新消费三巨头,它们的崛起就像三棱镜切面,折射出这个时代最真实的消费光谱:情绪价值成为硬通货;圈层认同化作新图腾;而极致性价比则是最朴素的生存智慧。

配置建议:

假如消费分为三类:传统消费、悦己消费(新消费)、财政支持消费。

传统消费特别是白酒、白电等配置A股资产,潮玩、国潮美妆、茶饮等悦己消费配置港股资产,在悦己消费中宠物类资产配置A股资产。

财政支持的汽车配置港股资产,港股的造车新势力,在电动化和智能化走的更远。

三、科技资产:港股“互联网+生物科技”与A股“硬科技突围”的错位竞争

港股是中国科技龙头的国际化平台。腾讯、美团、阿里、京东、哔哩哔哩、快手等互联网企业均在港股上市。

生物科技领域,港股允许未盈利药企上市(如百济神州), 港股汇聚了一批中国最前沿的创新药公司。

A股科技的政策红利与制造协同优势显著,科技资产以制造业为主,例如半导体、消费电子等。消费电子领域,立讯精密、歌尔股份等是最有代表性的。软件方向大多以项目制的软件公司为主,例如信创产业链、网络安全产业链、云计算产业链等。

A股的游戏和传媒公司有一定的稀缺性。

配置建议:

国内大型互联网和创新药以配置港股为主。

半导体、电子、AI硬件等硬件产业集群, A股沉淀比较深厚、产业链比较长,例如PCB、光模块、消费电子等,以配置A股为主。

假如炒炒各种科技主题,可以选择A股科技股。

四、制造业资产:A股“全产业链渗透”与港股“高端制造特色”的互补

A股制造业企业数量多,覆盖产业链上下游,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制造等领域有众多企业,受益于国内完整的产业链配套和产业升级政策,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

港股制造业占比相对A股较小,部分是与内地产业协同的制造业企业,但整体规模和行业丰富度不如A股,A股制造业的规模效应与政策协同难以替代。

例如新能源领域,比亚迪2024年全球电动车销量427万辆,宁德时代连续8年登顶全球第一,动力电池市占率升至37.9%。光伏板块中,隆基绿能、通威股份在硅片、电池片环节的全球市占率超40%等

港股制造业侧重技术壁垒与全球供应链地位。电子制造领域,例如、舜宇光学、富士康国际, 汽车零部件企业敏实集团等。

不过随着宁德时代等去港股上市,也极大丰富了港股制造业的可选择范围。

配置建议:

对于制造业制造,优先选择A股类资产。

细化一下,新能源、电子、高端装备、军工等优先A股;电子制造、汽车零部件也可以关注港股。

五、周期资产:港股“全球定价锚”与A股“政策调控盘”的联动

周期板块在港股中占比比较多,如有色金属、能源股等,港股周期股受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和国际经济周期影响更大。

例如有色金属板块中,中国铝业H股股价与LME铝价相关性达0.85,能源领域,中海油H股和布油价格也是息息相关。

A股周期股涵盖煤炭、钢铁、化工等多个行业,与国内经济周期关联紧密,政策对行业供需关系的调控对其影响较大。A股周期股的政策调控与内需联动特征明显。例如煤炭和钢铁板块,2016年以来的供给侧改革,使得煤炭、钢铁供给格局收缩,其价格有很大程度的修复。基建相关周期股(建筑、水泥等) 更是绑定中国的房地产行业。

配置建议:

大宗商品及能源、有色等周期优先港股;

煤炭、化工、基建、建材等内需周期侧重A股。

六、医药资产:港股“创新药出海”与A股“中药+器械”的特色赛道

A股医药上市公司数量多,行业覆盖全面,包括化学制药、医疗器械、中药等,其中中药和器械国产化有优势。例如中药中,片仔癀、云南白药。医疗器械领域,以迈瑞医疗、联影医疗为代表。

港股医药是中国创新药国际化的桥头堡。港股医药高度聚焦创新领域,药品与生物技术企业占比高,汇聚众多细分行业优质龙头,创新药企市值占比超60%,对政策及出海利好更敏感,且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成长性高但业绩不确定性也较高。例如百济神州、信达生物等企业。2025年以来港股创新药受益于BD出海,相关医药公司股价大涨。

配置建议:

创新药及生物科技优先港股;

中药、医疗器械及消费医疗侧重A股。

七、红利资产:港股“高股息防御”与A股“政策托底”的收益补充

港股红利资产主要集中在金融、地产、公用事业等传统高股息行业,整体估值水平低,股息率较高,如恒生港股通高股息率指数股息率可达7%以上。

A股红利资产行业分布更广泛,除传统行业外还有周期性行业和部分制造业,分红政策受政策引导较多,估值水平必港股红利相对较高,股息率相对较低,中证红利指数股息率约为5.44%左右。

今天我们比较两个红利指数,一个是中证红利(000922),一个是港股通红利(930914)。

我们先看编制规则,再看过往表现。先看中证红利指数。

中证全指指数样本空间中满足以下条件的 A 股和红筹企业发行的存托凭证:

过去一年日均总市值排名在前 80%;过去一年日均成交金额排名在前 80%;对样本空间内证券,按照过去三年平均现金股息率由高到低排名,选取排名 靠前的 100 只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

非常简单的编制规则,就是剔除特别小的公司后,按照三年股息率排名,取前100只股票。

再看,中证港股通红利指数。

过去一年日均成交金额不低于 5000 万港元。对待选样本按照过去三年平均股息率由高到低排名,选取排名靠前的30 只证券作为指数样本。

同样是三年平均股息率排名,只不过港股通红利只有30只股票。但是港股通红利的成交金额要求很高,5000万的日均成交金额,基本上剔除了港股的中小型公司。

因此,就编制规则而言,我们可以认为A股红利是在全市场中挑选股息率排名靠前的前100公司。而港股通红利只选择了股息率排名领先的30家大企业。

下我们看业绩。如下是他们的全收益指数的业绩。

过去一年港股通红利业绩很好;以5年维度看,中证红利业绩更佳,也更平稳。

我们在看看行业分布:如下两张图分布是中证红利和港股通红利的行业分布数据。

简单看,排名前三的行业都一样。排名的4/5的行业,中证红利在原材料和可选消费占比多一些;而港股通红利更偏重公用事业和通讯服务。

有一个地方是我们需要回溯的,港股通红利过去5年的业绩一般,原因是什么呢?一方面是港股过早的进入了熊市;其次,港股通红利早几年受内房股拖累,拉低了收益。

配置建议:

长期核心持有优先港股高股息;卫星配置选择A股红利低波策略。

如何投资港股?

中长期来看,港股或孕育长期修复行情。我们盘点那些主要配置港股的基金,投资者可通过相关基金的配置参与港股投资。被动指数基金香港市场有众多具有代表性的指数,投资者可以通过指数基金方便、快捷、透明的投资港股。恒生指数恒生指数(HSI.HI)是香港最早的股票市场指数之一,反映市值最大及成交最活跃的香港上市公司表现,前三大行业为金融、资讯科技业和非必须消费。跟踪该指数的被动指数基金数量为6只(仅含主份额并剔除ETF联接),2024年1季度的总规模约205亿元,其中规模最大的为华夏恒生ETF,规模达153亿元。跟踪恒生指数的指数基金恒生互联网、恒生科技恒生互联网、恒生科技则是港股颇具特色的科技互联网主题指数,指数成分股主要为互联网科技龙头企业,成分股包含腾讯、美团、快手、网易、京东、小米等。跟踪恒生互联网指数(HSIII.HI)的被动指数基金共4只(仅含主份额并剔除ETF联接),2024年1季度总规模约299亿元,其中规模最大的为华夏恒生互联网ETF,规模达295亿元。跟踪恒生互联网指数的指数基金跟踪恒生科技指数(HSTECH.HI)的被动指数基金高达12只(仅含主份额并剔除ETF联接),总规模约608亿元,规模最大的为华夏恒生科技ETF,规模达216亿元。跟踪恒生科技指数的指数基金(规模5亿以上)主动管理基金这里通过筛选2024年1季度港股占股票市值比例大于80%的主动管理基金来寻找主要投资于港股的主动管理基金。主投港股的主动管理基金主要分两类,一类是沪港深基金,通过港股通投资港股,这类基金的投资范围有一定限制,即只能投资于港股通标的,另一类是QDII基金,通过QDII额度直接投资于港股,投资范围更广。沪港深基金港股主动管理基金中沪港深基金占绝大多数,这些基金几乎都为港股通主题投资基金,在合同中约定了0-95%港股通标的股票占基金资产比例范围。其中规模最大的为张金涛管理的嘉实港股优势A,港股投资比例长期在80%以上,2024年1季度规模达42.44亿元。近三年业绩最好的为王霞、毕建强管理的前海开源沪港深裕鑫A,该基金全部投资于港股,并且偏好资源、电力、金融等大盘价值的央国企,在近期红利风格和中特估行情的演绎下具有较好表现。主投港股的沪港深基金今年以来业绩TOP10QDII基金主投港股的QDII基金数量相对较少,多数为香港股票主题基金,也有部分全球配置基金因看好香港市场而配置港股。其中规模最大的为张峰管理的富国中国中小盘人民币,2024年1季度港股配置比例高达95%以上,规模达27.42亿元。主投港股的QDII偏股基金(规模降序)受港股回调影响,多数港股主动管理基金近三年的表现不佳,截止5月14日,近三年的平均亏损超过30%,但今年以来在港股反弹的带动下业绩表现有所回暖,今年以来的平均收益约为9%,港股的反弹空间仍大,相关基金也可能迎来进一步的净值修复。

或者,投资者们可以关注恒生港股通ETF(159318),在南向资金持续通过港股通流入港股市场、优质港股龙头纳入港股通范围的背景之下,指数或具有较好的投资价值。

如果投资者们想要布局港股科技龙头和科技自立自强趋势,可以关注港股科技30ETF(513160),跟踪指数布局30只港股科技龙头股,对港股AI产业链上游半导体芯片企业、中游大模型和平台企业、下游消费电子和传媒应用企业进行全面覆盖,有望更好反映港股科技产业趋势。

如果投资者们想要布局港股消费标的,可以关注港股消费ETF(159735),跟踪指数布局港股互联网电商、餐饮连锁、文娱传媒、国潮服装、旅游出行等领域的标的,民生消费占比较高,或可更好反映本轮扩内需政策加持下消费景气度复苏的趋势。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