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艘海警船现巴丹群岛,马尼拉措手不及,中方或实施全海域封锁
马尼拉那天的天色,看着像暴风雨前的平静,可海面下的水流早就乱作一团。8月8号清晨,三艘中国海警船像老江湖一样挑了个绝妙的位置——一艘在东,一艘在北,还有一艘干脆堵西口。巴丹群岛成了三角形的中心,海面看着平静,气压却压得让人心口发闷。菲律宾巡逻机在天上兜圈子,试探性地呼叫4304,可无线电那头静得像深夜关机的手机。那画面,隔着屏幕都能感到指挥员的手指在桌面敲得更快。
倒回去看,一天前马科斯刚刚放话,说台海要真打起来,菲律宾不能当吃瓜群众,还要想着去台岛“撤侨”。说是撤侨,味道却更像“我来了,美国哥们看见没”。没想到话音还在热乎,中国海警已经到了菲律宾的北门口。4304“宣德”这艘家伙,3450吨,舰艏摆着30毫米速射炮,吨位是菲律宾不少主力舰的两倍。菲律宾这边呢?北方几乎没有什么海上部署,连一艘能随时出动的海警船都捞不出来。
巴丹群岛的地理位置尴尬又重要,夹在吕宋岛和台湾之间的巴士海峡,像是锁链上的那颗扣子。平时它存在感很低,人口少、经济弱,连基础设施都比马尼拉落后好几条街。直到美方看上这里能塞反舰导弹,这块岛才被搬上战略地图。马科斯上台后,这地方开始热闹,但真要出事,菲方北部的应对能力依旧像临时搭的棚子——风一吹就透。
这种布点对中国海警来说就是散步。过去几年,它们吨位越造越大,续航能力越拉越长。想去哪片海,就去哪片海。相比南海那些硬碰硬的对峙,这次在巴丹的包围更像一场静悄悄的试探。没有警告广播,没有硬性驱赶,但位置摆得挑衅意味十足。对菲律宾来说,这是一记闷棍——既不能反击,又不能假装没看见。
仁爱礁事件的影子难免浮上来。去年中国海警登船、切通信、逼得菲方士兵摸黑撤离,那是硬手段。这次手法柔得多,但心理压力一点没少。尤其是那种被“无声包围”的感觉——你听不见枪响,却知道有人在瞄着你。
菲律宾的尴尬还在于,美国现在对南海的兴趣明显降温。马科斯这种高调喊话,带着点“自荐上阵”的意味。只是没想到,中国的回应不是舆论交锋,而是直接把船停到你家北门。就像你正打算往外冲,结果楼道里站了三个人,手里还都提着保温杯,看起来一点不急,但谁都知道他们是冲着你来的。
从战术上讲,这次动作有两层意思。一是告诉菲律宾,不要以为北方和东部是安全区,我们随时能来;二是逼着菲方分兵。一旦把船调去北边,南海那边就空了。这种“拉扯战”不见得短期能有戏剧性胜负,但能慢慢消磨对手的调度和信心。
如果把视线再拉高一点,你会发现这种操作是棋局的一部分。南海有南海的缠斗,台海有台海的暗涌,巴丹是连接两者的要点。马科斯嘴上说撤侨,实际上是在给自己加戏,可戏没唱两句,舞台的灯光就被对手悄悄调暗了。观众席里的美国可能还在和别人寒暄,没空替你打圆场。
这种局面里,最真实的恐惧来自无声的对比。菲律宾调一艘船来回要两天,中国海警几个小时就能到位;菲律宾北方是空白,中国可以把包围变成封锁。你不用等真打起来,就能看出双方的节奏差距。
这事还在发酵,舆论场上已经热闹了。有人调侃这是“围点打援”的海上版本,也有人感叹马科斯的嘴快成了国家的定时炸弹。无论哪种说法,都说明一个现实——菲律宾这次不仅被动,还没法体面收场。
未来会不会有下一次这样的包围?可能性很高。毕竟,只要地理和部署的短板还在,对方就随时能按这个键。至于马科斯,下次说话前会不会多想两秒?谁知道呢,也许他依旧会赌一句话换一个场面。只是场面可不一定是他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