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1700家社区餐厅关闭:不是老人不吃饭,而是饭未送达口边

前阵子听说不少社区食堂都倒闭了,尤其是在北京、西安、杭州这些地方,关得特别快。我前几天路过我家附近那家,牌子早就摘掉了,门上还贴着转让的广告。据说去年全国新开了3000多家,结果不到半年就倒闭了大半,看着挺令人惋惜的。

当年社区食堂挺红火的,菜价实惠,还有政府补贴,挺受大家欢迎。可不多久,一大批店铺蜂拥开张,可结果店里坐满的人少得可怜,有的地方甚至撑不了一个月就关门了。最让人难受的是那些办了充值卡的老人们,店一倒闭,找谁问个明白呢?有人说联系不上老板,有的说对方把钱卷跑了,这些老人的钱就这么打了水漂,看着真揪心。

腿脚不方便的老人常常不想出门,可惜很多食堂又没有送餐的服务。有个李大爷住在五楼,腿脚不灵活,食堂一关他就得自个儿煮面条。他说要是能送到家里就好了,可大部分店都没这个办法,觉得赚不到钱,所以就没有这项服务。

南京雨花一带倒是挺用心的,他们提前转了把,把周围老人多的情况摸得挺清楚,菜价定得也挺实在。12块钱就能吃到两荤两素的实惠套餐,比别的地方的价格还低。我表姐家那里的食堂还能进去小区的业主群,每天发菜谱,12块钱就能送到家门口,生意嘛,没谁比得过。

搞促销的店反倒维不了多久,比如说免费吃饭吸引人。补贴一撤,立马关门,就像外卖上的零元购一样,靠低价撑不了太久。现在的年轻人自己做饭,外卖也很普遍,主要的顾客还得是老人,可老人又不常出门,仅靠堂食根本撑不下去啊。

有些地区想出新点子,比如苏杭那块搞互助养老,年轻点的老人帮年龄更大的老人送饭。成都有的食堂玩起盲盒套餐,随机搭配菜肴反倒挺有人气。深圳则用上了智能系统,根据老人们的口味自动制定菜单,这样一来,浪费也少了不少。

政府也在想办法,比如北京搞试点信用保障金,要是店子关门了,钱能退一部分。上海浦东把食堂和社区团购结合起来,吸引更多人来消费。可说句实话,这些办法的效果还得看一看,毕竟每个地方的情况不一样。

住建部最近出了个新规,规定食堂得提供送餐服务,还得和社区医院合作,搞健康餐饮。济南那边搞了个电子助餐券,老人家不用带钱,只用脸部识别就行了。科技倒是挺方便的,但实际操作起来会不会出问题,还是得看后头怎么落实。

有些食堂开始动手改造空间,白天当餐厅,晚上就借出来给居民搞活动,或者租给艺术团体办展览。这么一折腾,利用率确实高了不少,也让社区多点文化味。不过光靠改空间还不行,最得解决老人家吃饭的实际难题才算彻底。

听说有些国家搞“送餐驿站”,老人们彼此帮忙送饭,还能积分兑换各种服务。国内也有一些地方在试点,跟养老辅具店合作,买轮椅还能抵扣饭钱。这些方式还在探索阶段,能不能大范围推广,还得看发展成啥样。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尝试一些新玩法,有的搞社区厨房共享,也有的招退役军人帮忙跑腿送饭。高校营养专业的学生也被派去帮忙设计菜单,年轻人脑袋活络,说不定能真找到一些好办法。

总结起来,社区食堂要想坚持下来,送餐服务得赶上,价格也得实惠。光盯着开店、扩大规模没用,得先弄清楚邻近老人到底需要啥。现在政策和技术都站在一边,关键是有多少人能真心实意地投入进去,把这事儿做好。

眼下就看谁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办法了。

社区食堂面临的难题,实际上也是老龄化社会中服务创新的一面镜子。城市里的社区空间像细胞一样,与人们的生活需求相撞撞碰,光靠政策的支持可不行,更得靠服务上的聪明才智来精准对接。那些能够坚持下来的食堂案例告诉我们:走规模扩张的路不如专注于细节上的用心,靠补贴维持也比不上培养自身的盈利能力。

在这个外卖风头正劲但难以传递人情味的年代,社区食堂能不能变成连接不同年龄段的暖心桥梁?你家附近的社区食堂现在是啥情况?欢迎在评论里聊聊你的观察和体验,点赞、转发一波,让更多人加入这场关于“银发经济”服务创新的讨论。也许,下次政策调整时,我们的建议就能点燃一些新的改变。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