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假设内江合并资阳自贡:破局一体化,成渝中部崛起新引擎

每次开车经过川渝交界那片丘陵地带,总觉得特别有意思。成都和重庆这对“双子星”越来越亮,可夹在中间的内江、资阳、自贡这些地方,反倒像被吸走了光似的。记得有次坐高铁从成都去重庆,过了简阳没多久,窗外的景象就从密集高楼变成了大片农田和低矮厂房,那种落差感真挺明显的。

那块夹心饼干

你们发现没有?地图上内江、自贡、资阳三城挨得特别近,差不多围成个等边三角,开车一小时内都能互相串门。但奇怪的是,地理上明明亲如兄弟,经济上却各过各的。川中几座城的经济总量凑一块儿,去年听说才占到四川省的6%出头,城镇化也比省里平均矮了一截。我这常跑运输的表叔就在抱怨,明明三地工厂生产的汽车零件能拼成完整部件,偏要分别运到成渝去组装,白白多烧不少油钱。“就跟自家菜园挨着,偏要绕远去别家买菜似的。”他这糙理儿倒是点破了行政壁垒的荒唐。

当高铁串起了糖葫芦

去年成渝中线高铁通车那会儿,我特意去尝了个鲜。好家伙,早上在自贡吃完鲜锅兔,中午就能溜达到重庆解放碑打望。这三城到成渝基本都在1-1.5小时圈里了,地理优势突然就凸显出来。最近听说渝自雅铁路和内大高速也在规划中,要是真落地,相当于给这片区域织了张密网。我那搞物流的朋友老李眼睛发亮:“现在三地货场各干各的,要是合成个综合物流港,货车周转效率少说能提三成!”他比划着说,就像把几个小铺子打通成超市,顾客不用东奔西跑,卖家也能共享客流。

鸡蛋别放一个篮子里

聊起产业,三兄弟其实挺互补的。自贡的光电屏、内江的电子元件、资阳的智能终端,拼起来不就是条完整产业链?可现状是各搞各的招商,有时甚至互相抬价争项目。网友“丘陵散人”在网上吐槽:“好比三家饭馆,明明可以你出灶台我出调料合伙开大酒店,偏要各自卖小炒。”要是能整合成新能源汽车配件、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的联合舰队,抗风险能力绝对翻倍。

人才都往哪儿跑?

最让人揪心的是留不住年轻人。亲戚家孩子从内江师大毕业,班里七成同学直奔成渝。本地的产业空心化,年轻人看不到前景啊。有构想提出搞“双城人才绿卡”,让高端人才在成渝经济圈自由流动。再配套些青年创业园,给点实在的孵化支持。就像我表弟在资阳开的文创工作室,要是有成渝的客户资源和技术导师共享,哪至于天天为订单发愁?

那条江记得比人清楚

去年夏天到沱江边露营,水质确实比前些年透亮不少。听说三市联防联控后,八成监测断面达标了。江对岸的自贡老厂区改成了工业风咖啡馆,资阳的柠檬园搞起采摘游,倒是摸到了绿水青山的门道。不过生态补偿机制还在摸索阶段,网友“江边观察者”说得实在:“上游保护森林的县市吃亏,下游享受清水的地方该不该补偿?这笔账不算明白,绿水青山变不来金山银山。”

破壁的钥匙在哪?

真正卡脖子的还是行政藩篱。长三角示范区搞的GDP分计、税收共享值得琢磨,就像几个朋友合伙做生意,总不能谁签单就算谁的业绩。飞地经济也是个妙招——把招商来的企业放在地理中心的园区,税收按比例分给各市,谁还会争破头?有位退休的发改委干部跟我聊过:“现在考核机制下,哪个市长愿意把到嘴的肥肉分出去?除非省里给换把新尺子量政绩。”

桥归桥,路归路

尽管三城合并的构想总在网上流传,但我倒觉得关键不在区划调整。前阵子去苏州考察,发现他们工业园飞地模式特别值得借鉴:既不调整行政区划,又能实现产业协同。三市完全可以在几何中心划片科创走廊,把27家省级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转化率从不足四成提上去。毕竟技术创新可不管你是哪市户口。

这片土地的故事让我想起老家门前的石板路。以前各家只管修自家那段,结果接缝处总是高低不平。后来族长召集大家重铺,接缝处相互咬合着压紧,下雨天再也不积水了。成渝中部洼地的崛起,说到底就是怎么让分散的石板咬合成平坦大道的故事。当高铁轨道划破晨雾穿过丘陵,我总忍不住想象:要是三城的工厂流水线能像轨道般无缝衔接,这片土地该迸发出怎样的轰鸣?



下一篇:没有了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