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基层,减负

图|大唐

编辑:剑客乐山

小刘这孩子,军校上得挺好的,学业和品行都不错,能力更是杠杠的。毕业之后,他直接留在了部队机关,担任干事,一职挺重要的。

去年,他调到了窗口连队,担任指导员这个位置挺重要的。

我忍不住为他感到高兴和骄傲。干点儿事儿,就是实实在在地做事,但光干事可不够,还得到基层去锻炼、磨砺自己,才算真正成长。

再说了,小刘这些优质的军官,经历得够辛苦,也受了不少锻炼,只有在基层一线,才能发挥出真正的才干,展现出自己的能力,才算得上是大显身手的好舞台。

想不到今年给他打电话,感觉像变了个人似的,情绪挺低迷的。以前立志要搞出一番事业的心思,现在也没那么着急了,似乎没有那么强烈的渴望了。

这是咋个回事呢?我真是惊讶又不明白:明明信心十足,怎么就变得郁闷了;明明满腔热忱,怎么就变得沮丧了;明明有大作为的潜力,怎么就退缩了?

我用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理由质问他,结果他就一声不吭,沉默不语。过了一会儿,他才淡淡地跟我说:基层工作实在是太忙了,太累了。

我就问他:“你说基层太忙,那机关不是一样忙吗?以前在机关熬夜加班、连续干活,都没听你说一句辛苦。到基层才一年,你就被这些苦和累折腾倒啦?”

小刘立刻回应说:“不是说得受苦受累的问题。”

这点我确实相信,在军校的时候,他可是风云人物,表现得特别出色;调到部队以后,也一直是机关里的明星干部。

他办事挺靠谱的,工作也挺扎实,思路挺灵活,能力特别牛。领导交给的任务,总能按时按质搞定,圆满完成得挺好。

而且,人家还挺谦虚低调的,做事也是实事求是,与同事之间相处得挺融洽,得到了领导的喜欢和一直夸赞。

小刘慢悠悠地说,基层和机关的忙碌完全不一样,是两种不同的忙法。就像比喻苹果和梨子的重量——机关嘛,是需要动脑子的高压事儿,而基层则是忙得满头冒汗的琐事 overload。

他说,原来在机关里当“笔杆子”,还能锻炼锻炼自己,激起“头脑风暴”,迸发出“思想火花”。

而且,这可是他的爱好和拿手好戏,虽说累得不轻,但也乐在其中。

一到基层,日子就被排得满满当当的,开会、迎接检查、整理资料,还得参加各种集训……

聊到集训这事,作为基层的主要领导,他从六月份开始一直到现在,分别参加了单位的正副书记培训和管理骨干集训,直接离岗一个月。说实话,这两次集训都是必须得去的,也都挺重要的,可这一个月单位真是缺人呀。想请个假不去集训,机关那边说不能拿忙作为借口,谁都忙着呢。

他说呢,基层的事情确实挺忙的,这不仅耗费身体,也让精神上得承受不少压力,是真正的消耗。

我真是搞不懂啊,比如说这个情况,你看吧,真让人搞不清楚,懵圈了,想不明白啥意思,就这么个意思。

小刘说:“哎呀,好不容易盼到周末,刚打算收工回家呢,结果却收到统计上报的通知——下周一就得交,根本没有留给基层缓冲的时间,真的挺突然的。”

周末的时候电话一遍又一遍地打进来,家属打电话问:“怎么现在这么忙呀?”我一听就脸一红心一跳,不知道该怎么搪塞。只得随口应付,说是部队的事,不方便多说,也不能详细解释。

小刘一脸疑问地反问我:“这一年到头,也就半个月左右才回一次家吧。”我心里一阵苦涩,父母都照顾不上,和老婆孩子也没啥时间陪陪。工作忙得都没空操心,单位的建设都耽搁了,你说这般忙碌,有啥用啊?

我脑袋里一片空白,没得说。

基层那边的担子挺沉的,这的确成了个难题。

从上到下的都在想办法盼着能搞定,可结果一直没个着落。

有时候跟道理一比,现实复杂得能得一百倍呢。我们身处其中,感觉挺微妙的,又挺感性的,像是有点魔幻似的,又挺活跃的,但同时也觉得挺无聊、挺没趣、挺无奈,充满了无力感。

其实,不单单是咱们自己遇到这些烦恼,别的地方的人也一样啊。

1952年秋天,中共中央西北局的调查组一看,咸阳一区那会儿,从7月到10月,区里的干部们不断开会、协作繁忙,导致主要任务没能按时搞定。大家闻之纷纷抱怨:“上面一级接着一级,下头一级又怨上面一级,一级推着一级,还哄着一级。”

1953年3月,毛主席写了一份《关于解决区乡工作中“五多”问题的指示》。他觉得,西北局调研组的报告,反映得很到位,突出表现了党政机构在农村工作中遇到的“五多”难题:任务繁重,会议频繁,公文报告堆积如山,组织工作繁多,积极分子还得兼职其他职务。

毛主席特别强调,凡是妨碍农民正常生产的任务,都得加以避免,不能对农民的事情插手得太多。

这就是那著名的“五多”问题,这回也是史无前例的一次。

针对此“五多”难题,为了给基层减轻负担,毛主席提出的一个好办法就是:集中。

比如说,想搞定会议太多的情况,就该把这些会议整合成一个,一起开;把要发的文件集中到一个发;把繁多的任务归到一块去完成;把各种要求一股脑儿地提出,避免那些不合时宜、不切实际的“新花样”,让工作回归真正的本质。

这个招数,现在在某些行业里,依旧挺管用的。

随着时间推移,“五多”问题也在不断变化、升级,总能带点“新鲜感”出来。

依旧那“五多”情况:会议频繁、文电繁多、工作组多个、检查评比不断、上层活动不少。近些年,伴随着反“四风”、改风气的深入开展,这“旧五多”开始受到一定约束,可新“五多”又冒出来了,比如座谈会多、集训次数多、背记资料多、簿册堆积如山、索要材料也是层出不穷。

更让人揪心的是,老“多”吓人,新“多”又添乱,两个“多”紧紧相连,一个“多”衍生出好几个“多”。任务紧跟活动不离身,评比检查随之而来,基层一阵忙不过来,越忙越乱,搞得人心烦意乱。

有人就吐槽了,说到“五多”,还伴随着“五怕”:一怕会议一环接一环搞得没完没了;二怕材料一催再催,焦头烂额;三怕周末通知一发,休息时间也没了;四怕题多背不过去,压力山大;五怕座谈一开,就“冒泡”炸锅,场面有点尴尬。

可以说,“五多”问题危害挺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官兵们对改革的“获得感”,已经到了非改不可、不能再拖的地步。

比如说,现在新出台的规章里头要求咱们得减少五多,结果为了应对这个“减少五多”的条令变革,战友们都挑灯夜战,拼命学习备考条令考核,要是真的照考题理解也能说得过去,可偏偏不少单位组织的条令考试,连标点符号、错别字啥的都得细琢磨。这么一来,学习的出发点就偏了,变成了“新五多”,其实搞错了方向。

图片来自网络

对这事,小刘同学自己亲身经历过,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挺值得跟大家聊聊。

首先,要坚持用法律法规来推动建设。部队的正规化发展,核心其实就是走法治化的路子。无论是安排任务、举办活动,还是进行检查,都是得有明确的法规制度作保障的。

“五多”的实质其实就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表现。各级干部都得搞“自我革命”,换个思路、改改职能、调调方式,坚决按照法律法规来搞建设,这样才能让部队的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从根儿上减少那些没必要的负担。

二是要牢固树立战斗力的标准。军报曾经报道过一个挺有意思的“满分故事”:某个单位接受上级的军事理论考核,照规矩来说,成绩只要超过90分就是优秀。但是他们却要求所有人都得考满分100分。原因也很简单,前几天兄弟单位在考核中,有两个官兵得了99分,剩下的全都满分,表现非常出色。

有时候我就在琢磨,这种突击式、运动式的方式,搞得基层压力山大,拿到高分到底有什么意义?以后打仗还能有个标准答案吗?眼下中心工作被各种琐事冲得挺厉害的,真让人头疼。

帮基层减轻负担,也跟这差不多。

士兵们的付出啊,虽说没有直接换来金钱或者明显的成效,但每一份坚守和努力,都得朝着建设强军梦想迈去。

第三个办法就是靠基层自己搭把手。部队的发展,不能光指望上面帮忙建设,得靠基层自己努力搞。要是盲目急于求成,只会搞得一团乱,适得其反啦。

部队建设就像是养树似的。只要遵循自然的道理,强化根部的养分供给,按时修剪浇灌,树根自然会深深扎进土里。

真正的改变,从来都不是靠外在的力量推动的。那是让花展现花的美,让树长出树的模样,把自己还给自己,把他人还给他人。

第四点,得更加关心呵护。军人嘛,那可是最令人敬佩的人,他们舍小家,为的大多是国家的利益,咱们得多多关心他们,给他们一些温暖和关爱。

拼搏,可不是拿命去换钱的事儿,而是让日子越过越好。帮基层减轻负担,让官兵们既能忙得开心,又能休得自在,这样不仅能让心情舒畅,家庭和睦,还能更有干劲儿去创业搞事。此外,也能让他们更加自信满满、坚信未来!

大家都盼着别在不停扯减负的事儿,真心盼望像小刘这类能干的军官,在基层能闯出一番大作为,干出点天儿!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