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82年生的金智英》里的“日常”, 道出多少女性被压抑的半生真相

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金智英在社会、家庭和职场中的困境,那些看似平常的日常,如同一面镜子,照出多少女性被压抑半生的心酸写照。

影片没有描写惊天动地的冲突,没有制造大起大落的情节,只有无数个“微不足道”的瞬间,来凸显金智英的困惑、挣扎和无奈,她想在家庭、事业和自我之间努力寻找平衡,却常常遭遇性别偏见的各种困境。

书中有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女性主义从不等于厌恶男性,但凡相信平等的人,都是女性主义者”。这句话,通俗的理解,就是促使我们在遭遇各种不平等时,要主动唤醒自我意识,打破这些社会枷锁,追求平等的权利和自由的人生。

西蒙娜·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写道:“夫权社会中,男性将女性定义为他者,女性被迫处于从属地位,其命运被家庭琐事与生育功能所局限,成为男性世界的附属品,在家庭的藩篱内,以牺牲自我发展来成全男性主导的秩序架构。”

影片开头,金智英推着婴儿车在公园喝咖啡,咖啡渍不小心洒了出来,旁边的上班族鄙夷地称她为“妈虫”——这是针对全职妈妈的侮辱性词汇,正是这个词汇,撕开了金智英,也揭开了现代社会女性生存的隐秘伤口。

01

家庭中,性别角色的枷锁。

成家后的金智英,承担了全部的家务事,从清晨的买菜做饭,到深夜的打扫洗涮,每天都是一个人在忙碌,没人帮忙,更没人在乎她的付出,所有人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付出。

正是这些日积月累的被漠视、被轻视,这些看似微小的刺伤,最终让金智英的精神出现了异常,她开始无意识地模仿母亲、外婆等女性口吻说话,以此表达内心被压抑多年的委屈和愤怒。

金智英的童年是如今社会中代表性别偏见的最佳标本,没出嫁前,餐桌上的完整鱼块只属于弟弟,金智英和姐姐只能吃边角料;父亲出差归来,只记得给儿子带中药补品,却不知女儿最爱红豆面包;有了二个女儿后,母亲因没生儿子被奶奶指责,放弃了教师梦想辍学打工。

你看,就是这种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差别对待,把金智英困在性别的观念里,长久无法走出。

02

职场中,无视的隐形天花板。

结婚前,金智英婚是一位能力出众的公关专员,深受上司器重,当公司成立策划组时,上司选择了两位资质平平的男同事,组长告诉她:“策划组工作忙碌,女性以后会有婚姻、有家庭、有孩子,这些都会影响工作。”

金智英的前上司金组长业务能力非常出色,可因为是女性,即便工作做的再出色,她也会被男同事奚落:“事业有成又如何,孩子毁了什么都完了。”

金智英的职场生涯堪称现代女性生存困境的缩影,凭借多年的努力成为正式员工,却在项目关键期被调离核心岗位;休完产假重返职场,发现工位已被新人占据,仿佛她从未存在。这种“结构性消失”,让女性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次等公民”的设定。

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所言:“女性需要经济独立与精神自治,正如金智英每月偷偷购买咖啡,这些咖啡就是她稍微不够明显的生存挣扎。

在职场,我们经常遭受赤裸裸的性别歧视。求职时,简历因性别被筛掉,面试官的问题更是充满敌视:“你打算什么时候结婚?结婚后是不是立马生孩子?加班怎么办?”她们把女性的职业发展与家庭规划挂钩,这种职场环境,让女性如同被困在荆棘丛中,每一步都艰难无比。

03

社会中,传统观念的集体暴力。

当金智英在公交站遭遇性骚扰,向父亲求助时,父亲的第一反应不是关心女儿的身心健康,而是训斥女儿“为什么你要穿这么短的短裙”,社会习惯性地将这种“受害者有罪论”的逻辑归咎于女性自身。

在家庭聚会中,长辈们习惯性地说出:“只有男性才可以玩玩具,女性就要照顾人。”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将不同性别框定在固定的角色里。

在学校,成绩优异的金智英,梦想着未来的无限可能,但老师的一句“你是女生,以后还是要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嫁人得了”,将她对梦想的憧憬硬生生拽回现实,金智英的遭遇,在现实中并非个例,至今仍有部分学校存在类似观念,潜意识里限制着女孩的潜能开发,让她们还未启程,便被判定航向。

金智英的困境不是偶然的个人不幸,在印度,女性因嫁妆不足被泼硫酸;在美国,黑人母亲因育儿压力被监禁率飙升;在中国,职场女性遭遇“生育惩罚”的案例屡见不鲜。她的故事,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现实生活中无数女性的影子。

茶余饭后,老人们围坐闲聊,口中依旧流淌着“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传统观念,女儿在家中地位低微,财产继承、家族事务决策,都是男性主导,和女性没有任何关系;单身的优秀女性,在相亲市场、家庭催婚的双重压力下,被质疑“是不是有问题,所以才找不到男人。”现代女性,她们的爱情与婚姻选择,被无情的绑架,丝毫没有选择权。

社会学家苏珊·道格拉斯曾批判:“现代社会创造了完美母亲的神话,本质是对女性的二次剥削。”金智英的丈夫认为“照顾孩子是妈妈的本能”,婆婆坚信“儿媳为家人做饭是天经地义”。这种观念将女性钉在“奉献者”的十字架上,迫使她们在育儿与自我之间做非此即彼的选择。

当金智英试图重返职场时,丈夫同意休育儿假却遭同事质疑:“又挣不到几个钱,上什么班,还不如老实在家养孩子,照顾家庭?”这种双重标准,将女性推向孤立无援的绝境。

当你变得不敢表达、不敢捍卫自己,你很容易成为滥好人。金智英最终的精神分裂,正是这种压抑的爆发,她借母亲之口控诉:“只有你们家人团聚很重要吗?我们也是除了过节以外,没有别的机会可以聚在一起看看孩子!”

作家赵南柱在书中写道:“由衷地期盼世上每一个女性,都可以怀抱更远大,更无限的梦。”这不仅是美好的祝愿,更应成为社会共同努力的方向。

金智英的困境之所以引发共鸣,正因为它是千万普通女性日常的缩影:“在婆婆家独自忙碌的身影;手腕疼痛却得不到理解的委屈;想重返职场却一次次碰壁的无奈。”这些被视作“正常”的日常,正是女性被压抑半生的真相。

电影结尾,金智英开始写作,状态有所好转。金智英的故事仍在现实中继续,而改变始于我们能否如金智英最终所做的那样——拿起笔,说出自己的故事,找回自己的名字。



下一篇:没有了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