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还卖过馒头和乌龟!”鹤岗深夜卖蛋女孩身份曝光,背后的故事,是说不出的心酸!
“她还卖过馒头和乌龟!”鹤岗深夜卖蛋女孩身份曝光,背后的故事,是说不出的心酸!
鹤岗的深夜,气温已经很低了。
一个13岁的女孩,把自己裹在厚厚的衣服里,蜷缩在一家已经打烊的店铺台阶上。
她叫欢欢,面前摆着一个纸箱,里面是用塑料袋分装好的鸭蛋,10块钱4个。
时间是午夜12点。
这个画面被人拍下发到网上,瞬间像针一样,刺痛了无数网友的心。
人们的第一反应,是铺天盖地的同情,和对她“懂事”的赞美。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又一次被刷屏。
紧接着,警方和媒体的调查出来了,拼凑出一个更让人沉默的背景:单亲家庭,母亲没有正式工作,女孩八个月大就查出疾病,卖东西是为了治病,为了补贴家用。
于是,赞美声更大了,她成了苦难中开出的花,是这个时代稀缺的“孝顺”与“坚韧”的样本。
可我看着这些潮水般的“感动”,心里却泛起一阵难以言说的悲凉。
我们都在夸她懂事,但有没有人问一句,一个13岁的孩子,本该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年纪,她为什么“必须”这么懂事?
这份被生活逼出来的“懂事”,我们真的应该去赞美吗?
司马迁的《史记》,大部分人只看帝王将相、英雄豪杰。
但里面有一篇非常特别的传记,叫《货殖列传》。
这篇传记不写王侯,不写圣贤,写的是一群整天跟钱打交道的老百姓,商人、手工业者,甚至投机倒把的人。
在那个重农抑商的时代,太史公冒天下之大不韪,为这群“俗人”立传,就是为了揭示一个最朴素,也最容易被道德家们忽略的真相。
他在开篇就扔出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千百年来,无数人把这句话理解为对人性的讽刺,觉得司马迁太功利,太“俗”。
可他们都忘了,司马迁紧接着就解释了,这个“利”,到底是什么。
它不是贪婪,不是欲望,而是最基本的生存驱动。
在书中,他还引用了管仲的一句名言: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这句话才是理解鹤岗女孩欢欢,乃至我们身边无数类似悲剧的钥匙。
什么意思?
一个人,只有粮仓满了,吃饱穿暖了,他才会去讲究礼义廉耻,才会去思考道德荣辱。
这不是说穷人没有道德,而是说,当生存本身都成为问题的时候,活下去,就是最大的“道”,也是唯一的“德”。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看欢欢。
她深夜十二点在街头卖鸭蛋,卖鲜花,卖小乌龟。
她是为了体验生活吗?是为了锻炼自己吗?
都不是。
她是为了治病,为了和母亲相依为命活下去。
她的家庭,“仓廪”是空的,“衣食”是不足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却拿起道德的放大镜,去赞美她的“懂事”,去歌颂她的“坚韧”,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残忍的事。
这就好比一个人掉进了水里,拼命挣扎着想要呼吸,岸上的人不先想着怎么把他拉上来,反而大声夸赞他求生的姿势优美动人。
这不荒谬吗?
欢欢的“懂事”,不是她自己选择的美德,而是生活没给她留下任何不懂事的余地。
她的坚强,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勋章,而是一道道被现实划破的伤疤。
我们对这种苦难的赞美,本质上是一种自我安慰,是一种对结构性问题的视而不见。
因为它能让我们暂时忽略掉那个更尖锐的问题:是什么样的系统,让一个13岁的病童,需要用稚嫩的肩膀,去扛起一个家庭的生存重担?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另一位古人,孟子。
孟子是个理想主义者,他相信人性本善。
但他同样不傻,他知道,再善良的种子,也需要有合适的土壤才能发芽。
所以他说过一句非常实在的话: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恒产”,就是稳定的产业和收入,说白了,就是一份安身立命的保障。
“恒心”,就是稳定的道德观念和善良的心性。
孟子的逻辑很清晰:你得先让老百姓有饭吃,有稳定的生活,他们才能有心思去做一个安分守己的好人。
如果一个社会,让大部分人都没有“恒产”,每天都在为下一顿饭发愁,那么这个社会就不可能拥有普遍的“恒心”。
这个道理,放在欢欢身上,同样适用。
我们社会对一个孩子的期待,本该是让她拥有“恒心”——好好学习,培养品德,健康成长。
但现实却是,她的家庭连“恒产”这个前提都没有。
在生存的压力面前,所有关于“童年”“快乐”“成长”的宏大叙事,都显得苍白无力。
她不得不把所有的心力,都投入到如何赚取那10块钱、20块钱的“恒产”上去。
这是一种本末倒置,是一种社会资源的错配。
当一个孩子被迫用“恒心”去换取“恒产”时,这本身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所以,别再轻易夸她“懂事”了。
这种赞美,对她而言,可能是一种无形的绑架。
它把一种社会失灵造成的后果,美化成了一个小女孩个人的“美德”。
这会让她觉得,吃苦是应该的,牺牲童年是正常的,用健康换取微薄收入是值得骄傲的。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
这个包袱既沉重,又残忍!
你们要宣传正能量可以,但前提是不要建立在别人的苦难之上。
给黑人留学生每个月的补贴,即使只拿出几百块,帮一下这个孩子。
她还用得着这样吗?#优质好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