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甩卖是绝望吗?惠达割肉止损保主业,利于稳住未来
9月4日晚,拥有43年历史的惠达卫浴(603385.SH)一则公告登上热搜:公司拟以公开挂牌方式转让控股子公司北流市新盛达持有的广西新高盛100%股权及相关债权。股权底价竟然只设了1元,债权底价合计1.44亿元,而账面债权高达2.69亿元,折价幅度达到约53.6%。这条“1元甩卖、债权打五折”的信息一下子把市场和社交平台炒得沸腾——这是断臂求生,还是被动止损?
事实先摆在眼前。公告显示,广西新高盛截至2025年6月30日,资产总计1.59亿元,负债3.14亿元,已停产且严重资不抵债。2024年净亏损3,488.60万元,2025年上半年又亏损2,930.84万元。惠达卫浴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4.25亿元,同比下降9.9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仅1,797.18万元,同比暴跌70.21%。可以看出,北流新盛达已经成为上半年明显的拖累,直接影响了上市公司的业绩表现。
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逻辑其实并不复杂。
为什么要割肉?
- 避免继续消耗现金流:在房地产和陶瓷需求持续收缩的大环境下,拖沓不去的非核心亏损业务会不断吞噬现金和估值。把烂摊子先甩掉,是个保命动作。
- 回归主业聚焦竞争力:公告里提到要整合资源、降低管理成本,把精力放回卫浴主业,这是把“精力用在刀刃上”的做法。
- 为后续重组留空间:通过公开挂牌、市场化找买家,既能检验市场接受度,也能保留调整底价或改走其他处置路径的灵活性。
能卖出去吗?我有点怀疑。广西新高盛停产、负债高且有大量关联债权,北流新盛达与惠达合计对外债权账面上是2.69亿元,即使按1.44亿元挂牌,买方要承担的债务重整和复工成本并不低。把股权底价设成1元,说明惠达愿意割肉脱身,但挂牌对象、成交时间和最终价格都充满不确定性。若挂牌无人接盘,公司可能进一步下调底价,或者走债务重整、破产清算等路径。
对行业和投资者意味着什么?
数据并不“暖心”。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的统计显示,2024年陶瓷砖产量同比下降12.18%,产能利用率不足50%,规模以上企业仅993家,比上年少了29家。行业洗牌正在加速,企业不得不更快完成产业链重构和成本端优化。对普通投资者而言,碰到“1元甩卖”要问三件事:公司现金流能不能自我修复?核心业务的市场份额和竞争力能不能撑起未来?管理层有没有清晰、可执行的重整方案?
给惠达的三点建议
- 加速剥离非核心亏损资产并同步推进债务重组谈判,避免“僵尸资产”继续拖垮流动性。
- 强化主业创新和渠道下沉:利用品牌和渠道优势稳住卫浴本业,不要把精力分散在非核心的救火上。
- 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给市场一个明确的处置节奏表,减少不必要的猜测和波动。
对监管和地方当局的建议也很简单:推动市场化的债转股机制,鼓励稳妥承接停产资产的再利用方案,帮助实现平稳退出和资源重配置。
不少网友的调侃也有意思,有人说“1元买股权,顺手带走一车债务”,也有人担心地方会不会“接盘侠上岗”。我的直觉是:市场会评估重整后的可行性,而非被低价所迷惑。卖不掉就要面对更复杂的处置路径,买方也会更谨慎。
写在最后:在这波行业寒潮中,公司该如何权衡“割肉止损”和“赌未来”?一边是止损保命,一边是押注反弹,你会站在哪一边?市场会接受用1元股权配上折价债权的组合包裹吗?欢迎在评论里说说你的看法。文章提供的是资讯与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