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诸葛亮为何不将毕生所学传授给儿子诸葛瞻?揭秘背后4大原因

诸葛亮为何没有将一生所学传授给自己的儿子诸葛瞻,而是选择了外人姜维?其中缘由,颇为耐人寻味。

诸葛瞻作为诸葛亮的长子,自小便拥有“官二代”身份。历史记载显示,他在抵抗邓艾入侵的紧要关头,率军守卫绵竹,结果于绵竹之战中阵亡。《元和郡县志》中记载,当邓艾入江油时,诸葛瞻满怀悲愤,在众人面前坦言:“我在朝廷中不能清除黄皓,边疆上无法遏制姜维北伐,作为将领又未能守住国家,这三条皆是我的过错,我还有何脸面回去?”

表面上,这是诸葛瞻的临终自责,背后却流露出对父亲诸葛亮某种复杂的情感。他对自己既不能铲除内奸黄皓,又无法约束姜维,显然感受到无可作为。言下之意,他既不具备父亲的权谋之才,也缺乏施展抱负的空间。世人皆知,诸葛亮智略过人,蜀汉丞相之位无人能及,但作为其子,诸葛瞻却并未继承父亲的全部本领。与其说这是抱怨,不如说是命运使然。

回顾诸葛亮的一生,他以神机妙算著称于世,既擅内政又明兵法,数次挥师北伐,搅动中原。生前诸葛亮深谙蜀汉人才渐现断层,倘若北伐途中陨落,如何让自己的智慧得以传承,成了他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他选择了姜维。

《三国演义》里描述诸葛亮留下了内容丰富的兵书,囊括了治理国家与指挥战争的精华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法。甚至诸葛连弩、八阵图等兵器阵法,皆为其兵法成果。在邓艾伐蜀时,曾感叹道:“孔明真乃神人也!艾不能以师事之,惜哉!”可见,诸葛亮的才能即便在敌军将领眼中也是极为罕见。

若能得到诸葛亮的战法,对于大将而言无疑至关重要。诸葛亮过世后,蜀汉国政由蒋琬、费祎、董允等先后掌控。后来,姜维成为大将军,多次北伐曹魏,屡有建树。可惜的是,即便姜维努力不懈,终因刘禅宠信宦官黄皓,政局腐败,北伐未能逆转蜀国颓势。

姜维最终设计引诱钟会反叛,却也因大势已去,无疾而终。蜀国之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最高统治者昏庸无能,甚至当时若有人制衡黄皓,姜维也未必功亏一篑。而这个角色,本可能由诸葛瞻承担,可实际上,诸葛瞻不过是有名无实之人。当年老将宗预曾言,七十之年已无所求,不需要去依靠年少之辈寻求出路。可见,在历经沙场的蜀汉重臣眼中,诸葛瞻难与父亲比肩。

据《三国志》记载,廖化本欲同宗预前去拜见诸葛瞻寻策救国,却因宗预认为“何求于年少辈而屑屑造门”,而止步,可见诸葛瞻的声望与能力都难以服众。

原因何在?诸葛瞻出生于公元227年,诸葛亮去世时,他不过八岁。如此年幼,父亲自然无法将一生所学倾囊相授。另诸葛亮作为一国之相,要为蜀汉找到真正能够继承己志之人。早年间,马谡本是他器重的参军,却不幸早亡。五次北伐期间,诸葛亮独自招降姜维一位集武力和智谋于一身的能臣,且深得赵云赞誉。在诸葛亮眼中,忠心为国的姜维才是继承兵法的不二人选。

至于诸葛瞻,虽贵为丞相之子,但日后成就如何,无人能预料。而姜维不仅屡立战功,且长年伴随诸葛亮左右,深得蜀汉上下认可。

必须考虑到曹魏一方的强劲对手。司马懿实力雄厚,子孙皆为枭雄。放眼未来,倘若仅靠诸葛瞻去与司马家族对抗,恐怕难有胜算。相比之下,姜维的能力更令诸葛亮放心。如能有蒋琬、费祎、董允等人辅佐,形成合力,则蜀国或许还有一线生机。而诸葛瞻,恐怕难以服众。

史料中亦有佐证。诸葛亮在北伐前,曾致信哥哥诸葛瑾,信中谈及诸葛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换言之,诸葛亮并不打算将重任交予幼子。他担心过早将儿子推到风口浪尖,反而引来不必要的风险。操纵一个尚未成年的孩子极为容易,难保不会有宵小之徒心生异志。因此,他才会把兵法智谋授予已经成熟且忠心可靠的姜维。

归根究底,姜维才智出众,忠诚于蜀汉,是诸葛亮心中最合适的继承人。尽管后来辅佐之人相继离世,最后刘禅政局崩坏,姜维力不能回天,但以诸葛亮的眼光来将所学托付于姜维,无疑是最妥当的选择。姜维坚持北伐至生命最后一刻,换作他人,未必有如此胆识和忠义。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