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嗣源为何弃李从珂选李从厚继承皇位?
李嗣源在兵变中被拥立为帝时,已经年近花甲。多年来,他勤政图治、平定地方割据,身心疲惫,健康状况急剧恶化。即位之后,他一直为继承人之事反复思量,始终难下决断。交班给哪一个儿子,成了他最为忧虑的问题。
李嗣源一生征战,与李克用、李存勖并肩作战,膝下共有四个亲生儿子:李从审(又名李从璟)、李从荣、李从厚和李从益;此外还有一名义子李从珂。长子李从审早年被李存勖收为义子,但最终命丧于李存勖养子元行钦(李绍荣)之手,继而由次子李从荣成为名义上的长子。李嗣源的三个亲生儿子均无杰出才能,既无谋略,亦无战功,远不及义子李从珂的能力和担当。
虽与李嗣源并无血缘,李从珂却跟随养父三十余载,始终忠诚可靠。尤其在李嗣源最艰难困顿时,李从珂不离不弃,曾靠劳作拾马粪换钱贴补家用,事迹令人感叹。李嗣源每忆及往事,常常情难自已,唏嘘感慨。
基于这些缘由,自登基起,李嗣源便迟迟没有明确立太子。他偏向于让李从珂继承皇位,但又忧心三名亲生子嗣会因此心怀不满。一旦他身后,兄弟间为争皇位极有可能反目成仇。这种矛盾让他陷入内心的挣扎若由最有能力却无血缘的李从珂继位,亲生儿子们是否会心服口服?一旦自己不在,又如何避免火并之祸?
假若把皇位传给如今成为嫡长子的李从荣,这名继承人虽有名分,却才能平庸,他是否有能力守住江山?李从珂虽能干,却非亲骨血;若让他掌权,必然激化兄弟矛盾,结局只会是同室操戈。
朝中大臣其实心知肚明:论名分,李从荣才是第一顺位。他自视甚高,才华有限,却常与文人雅士饮酒作乐,还自编诗文集《紫府集》,自诩才情无双。李嗣源对此十分不满,经常提醒李从荣身为将门之后应以治国安民为重,不宜沉溺诗酒。《新五代史》对此也有记载。
虽然耳提面命,李从荣总是左耳进右耳出。出宫后,还是我行我素。他公开宣称自己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身边也因而聚集了一批善于逢迎的小人。每每与人出入朝堂,众人皆如众星拱月,使他自以为威风不可一世。对于这样的人,李嗣源又怎能真正放心将社稷托付给他?
李从荣恃才傲物,在朝中树敌颇多。像接替安重诲的范延光、赵延寿等权臣都对他极为不满。与同母兄弟李从厚,以及义兄李从珂的关系也十分紧张,连姐夫石敬瑭都不愿与他合作。朝臣权贵对其极感不安,便时常在李嗣源面前进谗言。
时间来到后唐长兴四年(933)冬,李嗣源病重不愈,自感时日无多。据史书记载,某天他病发昏迷,李从荣闻讯赶往宫中探视。见父亲无言以对,他心生焦躁,竟萌生趁虚而入、逼父立己为太子之念。李嗣源对长子的觐见冷眼相待,没有丝毫回应。李从荣无趣离去,途中,宫中忽传哭声,他一时以为父皇已薨,遂匆匆赶回府中,企图夺权自立。
实际上,李嗣源只是病中昏厥片刻,很快便苏醒了。宫内侍从惊惶失措,有人悲恸哭泣。因李从荣在朝中人缘极差,无人及时通知,致使他错判局势,误以为父皇驾崩。
李从荣回府后,立即召见两位宰相朱弘昭、冯赟,详细讲述自己的计划,请教由何处进驻宫城为宜。二位宰相知其意图骇然失色,这已是谋逆之罪,不敢轻言表态,只是含糊搪塞,让其自行决定,随后借故离开。见二人态度冷淡,李从荣愤而派人警告,说若敢不从,自己继位后定有清算。
朱、冯二人知道事态严重,商议后决定入宫密奏告发。此时,李从荣已率武装随从闯入宫城,宫人惊吓呼喊“秦王造反!”。重病在身的李嗣源听闻长子谋逆,气怒交加,顾不得亲情,立刻指令义子李从珂之子李重吉率禁军清剿叛逆。
此时,李从荣正自以为胜券在握,忽闻皇帝尚在人世,并已下令缉捕自己,顿时惶恐不安。身边随从也作鸟兽散,他狼狈逃回府中,与妻子刘氏匿于床榻下,仍未能逃脱,很快被李重吉率军搜出,夫妇二人死于乱刀之下。
李从荣之幼子聪颖可爱,李嗣源一直偏爱。变故发生后,大臣们担心后患,纷纷劝说诛其子孙以绝隐忧。老皇帝不忍,哀求饶其孙孩。大势所趋,宫中众人终将男孩夺走摔死。此事令李嗣源病情雪上加霜,元气大伤。
临终前,他急遣使者召回第三子李从厚。数日之后,李嗣源崩逝,享年六十七岁。李从厚待父丧期未满,如期归朝继承帝位,明宗李嗣源自此长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