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从贸易战到金融战,中国抛售美债与稀土战略的双重反制

一场围绕全球经济主导权的较量,似乎正走向一个出人意料的方向。曾经被寄予厚望的“美国优先”战略,在实践中却遭遇了重重阻碍,甚至开始反噬自身。这不禁令人思考,当一个国家试图以单边主义重塑世界时,最终会是怎样的局面?

近日,美国国内的政治气氛异常紧张。七十九岁的前总统特朗普健康状况引发外界担忧,尽管白宫医生迅速出面安抚,宣称其身体状况完全不影响日常工作,但公众对此似乎并不买账。几乎在同时,全美超过一千六百个城市爆发了大规模抗议活动,要求他下台的呼声此起彼伏。

民众的不满情绪,有着多重根源。从移民政策的争议,到医疗补助削减引发的民生焦虑,再到关税政策导致的生活成本上升,每一个点都触动着普通美国人的神经。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有百分之五十八的受访者认为,高企的关税直接推高了菜价和肉价。

面对即将到来的中期选举,特朗普团队承受的压力可见一斑。他们急需在外部寻找突破口,以转移国内视线,同时为自身积累政治资本。彭博社透露,其团队正积极考虑与中国达成一份巨大的订单协议,希望借此在选前制造一场“外交胜利”,提振支持率。

这种寻求外部“大单”的策略,与特朗普政府此前在芬太尼问题上的矛盾表态如出一辙。他一方面称赞中国在遏制芬太尼贩运上“帮了大忙”,另一方面又坚称芬太尼主要来自中国,试图在合作与指责之间两头占便宜。这种交易式的外交风格,始终贯穿其对华政策。

特朗普政府此前力推的“对等关税”政策,本意是让美国工厂赚更多钱,解决国内就业问题。然而,事实却并未按照他们预想的剧本发展。加州州长就曾公开起诉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直言其“毫无道理,前所未见”。这不仅反映了美国国内对关税政策的强烈抵触,也暴露了其经济逻辑的内在缺陷。

面对美国的极限施压与反复试探,中国展现出的战略韧性与多维度反制能力,彻底打破了美国期待的“屈服”剧本。中方在贸易问题上明确表示,不接受任何带有威胁前提的谈判,并以实际行动兑现了“奉陪到底”的承诺。

当美国威胁加征关税时,中国迅速采取了对等报复措施,将对美进口商品关税从百分之三十四提升至百分之八十四。这种坚定姿态,与一些国家的妥协形成了鲜明对比。例如越南,在面对美国压力时曾选择妥协,取消了对美商品关税,并大量采购美国产品。

然而,这种“屈服”并未换来平等,反而招致了美国高达百分之八十八点一二的镀锌钢反倾销税。越南对美出口占其GDP的比重高达百分之二十八点四六,这使得其经济在面对美国压力时显得更为脆弱。

中国从越南的案例中清醒地认识到,“跪了没用”,对美退让只会换来更多压迫。唯有坚定捍卫自身利益,才能赢得尊重。这种战略定力,也体现在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上。

尽管对美出口额占中国总出口额的比重从百分之十七下降至百分之十四,但同期中国的出口总额却从二点五万亿美元暴涨到三点六万亿美元。这表明,中国经济并未因对美贸易受限而停滞,反而通过多元化市场和内部升级,展现了强大的韧性。

“中国制造二零二五”战略的推进,也为这份韧性提供了坚实支撑。目前,该战略已实现百分之八十六的目标,这清晰地表明,中国产业升级的步伐并未因外部压力而放缓,反而加速了经济结构的转型。

在金融领域,中国也握有重要的反制筹码。美国财政部的数据显示,中国已连续三个月抛售美债。截至五月,中国持有的美债降至七千五百六十三亿美元,创下二零零九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当月,中国便抛售了二百八十亿美元。

与此同时,中国增持黄金,持续优化外汇储备结构,并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这些都对美元霸权构成了潜在的挑战。在稀土这一战略资源上,中国更是掌控着绝对的主动权。美国军工和新能源企业对中国稀土,特别是高性能稀土,存在高达百分之八十的采购依赖。

中国对稀土出口的严格管制,迫使包括英伟达在内的美国芯片公司不得不重新评估其供应链策略,甚至在H20芯片对华出口问题上做出妥协。这显示出中国在战略资源方面对美国的反制能力。

在外交层面,中国始终秉持“该合作合作,该较劲较劲”的原则。中方强调,真正的合作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和诚意基础之上,绝不接受无理的讹诈。芬太尼白皮书的发布,也是中国向国际社会澄清立场,表明负责任大国担当的体现。

同时,中国不断深化与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新兴伙伴的合作,积极构建多元化的全球合作网络。这不仅有助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也为全球提供了一个不同于美国模式的合作范式,以此来对抗美国单边主义的影响力。

美国将贸易逆差视为经济困境的根源,并试图通过关税手段加以解决,这无疑是开错了“药方”。事实上,贸易逆差并非美元霸权的病灶,反而是其得以维系的基础。美元作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其地位的巩固恰恰需要美国持续的贸易逆差,以便全球持有并使用美元进行交易。

因此,美国真正的经济问题并非“没钱”,而是其政府超额开支和巨额国债的持续膨胀。据数据显示,美国国债总额已从二零零零年末的五点六七万亿美元飙升至今年四月超过三十六点六万亿美元。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一数字正以每三个月一万亿美元的速度快速增长。

面对每年仅四点九二万亿美元的财政收入,却要承担六点七五万亿美元的财政支出,其财政赤字高达一点八三万亿美元。甚至连国债的利息都难以支付,这无疑是对美国财政可持续性的巨大挑战。早年海湖庄园协议将美债推迟一百年偿还的荒谬提议,更是引发了全球对美债信誉的深度质疑,导致各国大幅抛售美债。

这种财政的无底洞,以及军工复合体的巨大消耗,才是美国经济深层问题的症结所在。然而,美国决策者却执迷于通过贸易战和供应链“去中国化”来转嫁危机。讽刺的是,这种“去中国化”的尝试,在实践中并未奏效。

美国从中国进口的产品,往往是“不得不买”的。在许多关键领域,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中心,其产品的品类和性价比几乎无可替代。反观中国,由于其庞大的制造业基础和完整的产业链,在面对美国施加的关税压力时,反而能够更轻易地找到替代供应商,或者直接通过内部消化来减轻冲击。

这种不对称的供应链依赖,导致在“互相关税加到死”的博弈中,美国往往承受更大的损失。这种单边主义的贸易策略,不仅未能解决自身问题,反而加速了其国际信用的耗尽。全球范围内,对美国单边主义行径的反感日益加剧。

欧盟二十七国一致通过对美征收百分之二十五关税的反制措施,这表明即使是美国的传统盟友,也对其自私的贸易政策感到不满。这种不满,正在加速推动全球范围内“零关税联盟”、中日韩自贸区等非美合作机制的加速落地,促使世界贸易格局朝着更加多元化和去中心化的方向发展。

桥水基金创始人达利欧对此有着深刻的洞察。他曾指出,我们正经历“一生仅见”的全球货币、政治和地缘政治秩序的系统性崩溃。这一判断,与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米伦的言论形成了鲜明对比。米伦曾公开表示,美国将持续创造和平繁荣,并保持货币供应者的角色,而其他国家在享受其体系红利的同时,必须付出代价,甚至直接向美财政部捐款。这种傲慢的霸权思维,显然与全球加速去美元化和构建多极合作网络的趋势背道而驰。

回望这场大国博弈,美国试图通过单边主义的贸易战来重塑全球秩序的尝试,最终演变为一场对其自身霸权地位的加速侵蚀。其“美国优先”的交易式外交风格,在面对一个拥有战略定力和多维反制能力的中国时,显得力不从心。

真正的国际合作,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真诚的基础上,而非一味施压和试图占便宜。中国稳健的经济发展与战略布局,为全球提供了一个不同于美国模式的合作范式。我们正见证“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力量对比与治理模式正在深刻重塑。美国能否摆脱“开错药方”的困境,将决定其在全球舞台上的未来定位,也预示着中美关系乃至整个世界格局的新常态。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